论到中国近代小说在国外的影响当首推刘鹗的《老残游记》。自鲁迅先生把它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后,胡适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个世纪(1903—2003)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186种之多(据樽本照雄:《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2002年齐鲁书社出版),此外,《老残游记》又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
西方人接触中国近代小说,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触摸的近代小说就是刘鹗的《老残游记》。早在1929年《老残游记》的片断译文《歌女》(The Singing Girl,小说第二回黑妞白妞说书)即在《亚洲》(Asia)杂志(11月号)上发表,译者是亚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此书虽是一个选译本,但西方人却是由它开始认知了刘鹗的艺术才能。1936年,林语堂又将《老残游记》二集六回,译成英文,题名《泰山的尼姑》(A Nun of Taishan),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在西方亦颇流传。1951年,林译本又在美国约翰·戴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改名为《寡妇、尼姑和名妓》,1971年西点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
1939年,英文全译本出现,首先是林疑今、葛德顺的译本,题名《行医见闻》(Tramp Doctor's Travelogue),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接着又有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老残游记》译本(1947年南京独立出版公司出版)问世,1948年,这个译本又由伦敦的阿兰及岸温有限公司出版。80年代,外文局出版“熊猫丛书”介绍中国文学,《老残游记》用的就是杨译本。杨译本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此后,又有多种全译本出现,比较重要的还有哈罗德·沙迪克(Harold Shadick)的英译本,1952年由美国康乃尔大学出版社出版。沙迪克出生于美国,后移居加拿大,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上世纪30年代曾在燕京大学任西语系主任、教授,精通中文并熟悉中国文化,故他译的《老残游记》较忠实于原著,特别是书中的许多注释对了解小说很有帮助。译本中还有若干插图,是小说文化内涵的形象化,颇受西方读者欢迎,故这个译本在西方比较流行,曾多次再版。在英译本中,还有H·Y·扬德、G·M·泰勒合译的《老残先生》(Mr. Derelict),系节译本,1948年乔治·爱伦和恩文有限公司出版。
此外,还有捷克文译本,译者为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Javoslav Prú□ek,1906—1980),该书1946年出版,有长篇序言:《刘鹗及其小说〈老残游记〉》,对在东欧传播《老残游记》颇有贡献。盛成的法译本于1984年由伽利玛七星文库推出。盛成(1899—1996),中国人,早年留学法国。上世纪80年代回国前曾一直在法国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其译本在法国颇有影响。俄译本《老残游记》(莫斯科,1958)的译者为谢马诺夫(B.Семанов),他还是近代另一部著名小说《孽海花》的译者,对近代小说的译介颇感兴趣。谢马诺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汉学家,上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进修过一年,他是苏联少有的研究近代小说的专家,有《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外国文学在中国》(载《十九世纪文学交流史论丛》,莫斯科,1962)和《鲁迅与他的前辈作家》(莫斯科,1967)等论著。
《老残游记》的日译本有10多种,但多是选译和节译。第一个全译本出现在20世纪的40年代,译者是冈崎俊夫,1941年由生活社出版。1960年又将此译本收入东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28卷,1965年又收入《东洋文库》第51卷,1969年平凡社又以《老残游记·续集》(初集20回、二集6回)的书名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51卷。《老残游记》初集20回仍为冈崎俊夫的译本,二集6回由饭朗教授翻译。这是《老残游记》日译本中最全的本子。译者冈琦俊夫(1909—1959),系日本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193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科,后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1934年,他与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人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致力近现代文学的翻译,译过巴金、丁玲、赵树理等人的作品。他的《老残游记》译本,质量很高,在日本视为权威译本。二集的译者饭朗(1907—),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是“中国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编纂《中国文学》,除翻译《老残游记》二集外,还译有《红楼梦》、《家》和《骆驼祥子》等。
《老残游记》还有德文译本(德国汉斯·屈柏纳Hans Kuhner译,1989年出版)、匈牙利文译本(鲍罗尼译)、韩文译本等,据目前所知,《老残游记》一书有8种文字的数十种译本在国外出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