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韩汉之争由来已久。
美国女足运动员艾米·罗德里臂上的“义”字文身。
小泉曾经向欧盟赠送绣有“欧”字的纪念品。
重新走向世界的汉字所展现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国
在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世界上,汉字曾经被视为一座繁复而无出路的孤岛:过去百年,无论是韩日还是越南,常有人把国家命途的动荡归罪于汉字而改以拼音为主;到最后,连中国人自己都在学习外语上一路狂奔,能够认得的汉字却一代比一代少;甚至有人断言,当人类进入电子时代,继续使用汉字必将自我隔绝于世界……
但是,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有趣,当互联网、手机终端来势汹汹,人们却发现,正是这些看似现代的实用工具,使汉字再次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先进的输入法使年轻人克服“汉字恐惧症”;电邮和手机的私密化交谈催生汉字的个人意义;而新一代网络用语则令汉字的形象表达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看来,重新走向世界的汉字所展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
日本汉字产业一直在赚钱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读错汉字发音后,一本名为《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的实用书,在几个月里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该书在发行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售出60万册。
无独有偶,2009年年初,在韩汉之争久未停战的韩国,20名前总理共同签名上书青瓦台,呼吁李明博强化汉字教育,提议在韩国的小学正式开设汉字教育课程。
在日本,表达方式越书面、越正式,汉字的使用量就越大,某种程度上,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书写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标尺。日本的书法作品大都用汉字书写,很多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喜欢模仿中国书法家的字帖;另外,日本的各大综艺频道基本上都有类似国内《开心词典》的答题闯关游戏,收视率始终居高不下,而汉字的读音和写法,则是这些节目的看家项目,生僻字的读音、生僻汉字的写法常常让很多饱读诗书的学者级人物落马。甚至有日本媒体评论称:“现在即便丰田都在亏损,与汉字相关的产业却在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