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大佛西行,建立人间净土——德国佛教之路(2)

2009-07-11 17: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903年,音乐家古斯(Anton Walter Florus Gueeth),在缅甸剃度为僧,法名三界智(Nyanatilo-ka,1878-1960),是德国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许多德国人、法国人、

1903年,音乐家古斯(Anton Walter Florus Gueeth),在缅甸剃度为僧,法名三界智(Nyanatilo-ka,1878-1960),是德国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许多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荷兰人跟着他学佛,甚至请求出家。1906年,他出版《佛陀圣言》(THE WORD OF THE BUDDHA),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流通。他曾创立出版社,并发行《佛教世界——德国佛教月刊》(The Buddhist World A German Monthly for Buddhism)。1909年,“德国巴利文学会”(GermanPali Society)成立,其目的是为了要在西方建寺安僧。1911年,他意识到欧洲建寺机缘尚未成熟,于是来到斯都瓦小岛(Polgasduwa)隐居苦修,受到当地居民的敬重,争相供养。在两次大战中,他数次被视为德国间谍,锒铛入狱,却无减其弘法热忱,1946年获准释放后,他再度回到波加斯都瓦小岛习禅修定,翻译经典,终老于此。三界智长老富含精深哲理的著作,对德国早期学佛者而言,是莫大的启示,他难忍能忍的精神更感召了当时许多德国人学佛修行,对于德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911年,“摩诃菩提协会”在来比锡设立德国分会,齐麦曼(FriedrichZimmermann)为第一任主席,塞顿杜克为秘书,并迅速将TheBuddhist Look-out复刊,1912年又将此月刊更名为Mahabodhi Leaves,此刊物到1916年刊行得很顺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锡兰修行的德籍比丘纷纷被押解至澳洲拘禁,如三界智长老,直至1918年才得以回到祖国。1913年,佛教生活联盟从德国巴利学会中脱胎而出,他不像过去德国巴利学会那样强调巴利文的研究,而注重佛教的适用性,同时发行《佛教月刊》(Journal for Buddhism)。在高等法院任职法官的格林(George Grimm),因为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而研究佛教,修持止观,并自学梵、巴语文,以期深入佛典。1921年,他合并“摩诃菩提协会德国分会”与“佛教生活联盟”,舍宅成立“德国佛教团”(Buddhist Community for Germany),与塞顿杜克共同负责会务。1924年,改名为“三宝佛学社”(The Buddhist Lodge for the Three Jewels)。

同样是因为深受叔本华作品感动而转信佛教的达尔克医师(Paul Dhalke,1865-1928),向以弘法度众为己志,1918年开始撰写佛书,翻译经典,并创立《新佛教学报》(New Buddhist Journal),1924年后更名为《零碎集——应用佛学杂志》(The Scrap Collection A Periodical for Applied Budd-hism),以科学方法分析佛法。1924年,他在柏林建立“佛教精舍”(The Buddhist House),环境优美,藏书丰富,在当时是欧洲的佛教重镇。1928年,达尔克医生逝世后,由其胞妹接管,二次大战期间,柏林在战火的蹂躏下损失惨重,精舍无法维持,遂由“锡兰德国弘法使团”(German Dhamma-duta Society of Ceylon)买下,转为寺院。1921年,斯坦基(Martin Steinke,1882-1966)在柏林创立“佛陀团体”(Community around theBuddha),1933年来到中国,皈依倓虚法师,法号照空。1934年返国,被选为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主席,在伦敦召开会议。后来“佛陀团体”改名为“佛教团体”(Buddhist Community)。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