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武汉京剧陷尴尬,人才青黄不接市场之路艰难

2009-07-17 11:55
来源:荆楚网 作者:文慧
图为:《借东风》中关正明饰演诸葛亮 图为:《焦裕禄》中关正明(中)饰演焦裕禄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京剧名家关正明的离世,在武汉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师的远去,令本

图为:《借东风》中关正明饰演诸葛亮

图为:《焦裕禄》中关正明(中)饰演焦裕禄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京剧名家关正明的离世,在武汉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师的远去,令本已青黄不接的武汉京剧雪上加霜。

京剧脱胎于汉剧,与武汉有着深厚的渊源。解放前,以梅兰芳、谭富英、马连良等为代表的名家常到武汉献艺,那时梨园行有个公认的说法:不到武汉的舞台上走一圈,就不能算是个名角。

1950年,武汉京剧团成立。历经10余年的打磨,该剧团以演员阵容齐整、流派纷呈、剧目丰富三大特点蜚声海内外,与北京、上海两地京剧团并称京剧“三鼎甲”。

那时的武汉京剧团,随便一数就是“角儿”――高百岁、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杨菊萍、高维廉、关正明、贺玉软、李蔷华、陈瑶华……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排演的剧目以“追(追韩信)”、“跑(徐策跑城)”、“走(关羽走麦城)”、“闹(大闹天宫)”为代表,剧目精彩纷呈,演出常常爆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京剧整体开始走下坡路,武汉京剧也遭遇“寒冬”。武汉市京剧院院长刘薇告诉记者,十多年来,通过体制改革、市场开拓等渠道,武汉市京剧院一直在努力振兴京剧艺术,但收效并不明显,京剧在武汉仍然是一门小众化的艺术。“这和武汉的经济状况和艺术氛围有很大关系。”刘薇说:目前,京剧发展得最好的地方是京、津、沪三地,三个城市戏迷众多,且收入水平较比武汉高出不少,一般来说,花几十元钱看场戏不是难事。据了解,武汉京剧院排演的《三寸金莲》、《吉庆街生活秀》等新剧,在三地的票房都不俗。

但在武汉,10元一张的京剧票常常无人问津。“因为戏迷大多是老人,想看的人买不起,但看得起的人又不想买。”刘薇苦笑道,每次演出前都有不少人找她要票,看了戏后也说不错,但就是不愿买票。即便是在全国得了大奖的《吉庆街生活秀》这样的优秀剧目,在武汉的演出票房也难如人意。

“当然,观众愿不愿买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取决于是否为名家出演。”刘薇说,这点折射出了武汉京剧的又一短板――人才匮乏。京剧的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长、成才率低的特点,加之收入又比其他文艺工作者低,许多演员都不甘清贫,转投他业。刘薇告诉记者,与她同时进武汉市京剧院的一批演员,如今大部分已转行,她本人也一度换了别的工作。

对京剧新秀而言,进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是成才的最佳途径,“我们不是没想过从这方面培养新人,但没这个条件。”刘薇叹着气告诉记者,考不考得上是一方面,即便有年轻人考上了,完成学业后也多半会选择留在京、津等地,武汉京剧院一样得不到人才。“京剧艺术的振兴,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扶持。”刘薇说,正因为它是国粹,是几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精华,所以注定它无法完全市场化。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