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
新加坡学者伊长林·李普在其所著的《风水术》一书中说:“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南怀谨也在《中国文化泛言》中说:“所谓‘堪舆’(即风水)者,实为吾国上古质朴之科学研究,托迹与生死小道之际,穷究其地质之妙,与道家吾岳真形图之旨,皆为别具肺肠,揭示地球物理之心得也。”
董伟的观点是,执迷于风水到底是科学、技术、文化还是迷信之辨的人,毋宁先承认国外风水热的现实,然后来研究怎么把中国建筑风水从普及化变成科学化。在国际交流的大趋势下,中国风水理念引进西方逻辑性和行为性的特点,才能发展得更加系统化、统一化和伦理化。
有报道说日本准备把风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欧洲人也搞了全世界第一届风水大会,但毕竟风水的根在中国。
“如果我们不占领这个市场,外国人学习的就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中国建筑风水。”董伟说。
以北京为都城始于西周燕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以后十六国前燕、安禄山的大燕、金、元、明、清都定都北京。辽代北京是陪都。按照风水理念,北京正处在天下最长的龙脉——北干龙的龙结之上,又是北极星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无论天文和地理,北京都是天下的中心。最先用风水理论论述北京作为都城理由的是唐朝人杨益,他说:“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房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