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百戏之祖”惊艳千年古戏台(2)

2009-08-07 10:1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但在几天的交流过后,早报记者发现,昆曲艺术第一次回山西却是趟“回家之旅”。当地上党梆子研究会副会长吴宝明告诉记者,上党梆子虽名“梆子”,

但在几天的交流过后,早报记者发现,昆曲艺术第一次回山西却是趟“回家之旅”。当地上党梆子研究会副会长吴宝明告诉记者,上党梆子虽名“梆子”,但历史上却有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黄五种声腔同台演出,早在400年前,昆曲就来到了晋城。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介绍说,早在1988年,他们还曾经演出过昆曲腔的《钗头凤》。但是因为昆曲的“曲高和寡”,这一声腔才慢慢地淡出了上党梆子的舞台。“现在只有那些老艺人还会唱昆腔,基本已经失传了。历史上昆梆本是一家,这一次上昆来演出,也可以说是昆曲回家。”

《长生殿》让晋城观众 变得“安静”

上昆的全本《长生殿》演出被安排在了当地的晋城影剧院。而就在演出的前一天,当地最好的上党梆子剧团在这里演了一场折子戏。这个汇聚了3位梅花奖得主的演出,吸引了上昆的艺术家和演员悉数前去观摩。演出之后,除了感叹梆子戏演员的好嗓子,剧场里的热闹氛围让艺术家们心中生起不小的波澜。

蔡正仁看完梆子戏的演出后迟迟睡不着觉,他和老搭档、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不约而同担心起来,直到第二天《长生殿》的首演前,他们都在嘀咕:“我们昆曲这么悠缓,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有耐心看下去。这么吵的剧场,不知道观众能不能听得清。”

然而,开场之后,剧场里几乎座无虚席。虽然昆曲的曼妙唯美和梆子戏的高亢激越大相径庭,但在场的观众却自始至终地沉浸其中。中场休息时,剧团的工作人员原本担心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没有发生。第一天的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显得意犹未尽。在晋城影剧院门外,一位观众用“惊艳”表达他的感受:“昆剧的表演真是优雅精致,剧中的服装、乐器,甚至是道具酒杯,做得都十分到位。真希望这类精品能多来咱晋城。”

而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四天的演出,晋城的观众一场比一场“安静”。由蔡正仁和张静娴压轴的第三本演出中,唱至最后一折“剑阁闻铃”,整个剧场几乎屏息凝神,工作人员也感慨,这和第一天上党梆子演出时的剧场氛围真是“两码事”。“原来昆曲的优雅,真的可以感染和改变观众。”

两大剧种 相逢千年古戏台

对于上海昆剧团而言,此行最大的意外和收获,是和上党梆子艺术家在千年古戏台的同台演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