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城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里,有一座近千年历史的金代舞楼,这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金代古戏台,系中国现存独一无二的金代戏台。演出当天,青年版“唐明皇”张军和“杨贵妃”余彬扮着彩妆,兴奋地站在参天古树包围下的戏台台阶上感慨,“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么古老的戏台演出过。”而蔡正仁和张静娴也忙着合影留念,蔡正仁说:“我演了一辈子戏,这一次太特别了。”
与此同时,冶底村的村民听说庙里要演戏,早早提着各式贡品,来到庙门前焚香拜祭,这也是当地的习俗“贺庙”、“开台”。而在岱庙门口一对断臂石狮子旁,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一支迎宾乐队演奏起充满乡土韵味的迎宾曲,庙前一时鼓乐齐鸣,鞭炮喧天。村民们从八方赶来,拾阶而上。人群中甚至还有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在晚辈们搀扶下赶来。涌来的人群很快就把戏台前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
和上海昆剧团同台演出的正是拥有三位梅花奖得主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开场之后,上党梆子《打金枝》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之后,张军和余彬表演了昆剧《长生殿》选段。两个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分别献唱了《金水桥》、《潘杨讼》等选段,昆剧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张铭荣则表演了昆曲《长生殿》、《势僧》选段。虽然两个剧种风格迥异,但优雅与不羁、温婉与铿锵、缠绵与高亢的交替组合却显得颇为奇异。
古老的小戏台吸引了南北两地共6位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77岁的看庙老人董发务介绍说,岱庙地处的冶底古镇是中国冶炼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一度经济十分发达,庙内古戏台早年间经常演戏,但最近的一次演出要追溯到1953年。这一次的演出,也算是这个古戏台历史上难得的一笔。
记者手记
戏曲交流期待更多“破冰之旅”
山西之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古戏台演出。“百戏之祖”昆剧和古老悠久的上党梆子同时回荡在千年古戏台,文化的沉淀感可以震撼所有人。而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他们来看戏的感觉,更接近于一种仪式——那种发自天然的虔诚和欣喜,是现在大城市的剧场工作者很难感受到的。
那天的演出结束后,两大剧种的艺术家坐在古戏台前的板凳上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交流。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感慨于此次上昆山西行难得的文化意义,无论对于山西和昆剧而言都有点像“破冰之旅”。而上党梆子的艺术家们也表达了他们的“破冰愿望”。团长张保平说,上党梆子去过华北东北,也到过福建,但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上党梆子能再有机会越过长江。蔡正仁则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界经常有这样的剧种间交流。直到这一次在山西,才终于让他找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种氛围。
中国不同的戏曲艺术之间确实需要以合适的方式互相交流。昆曲《长生殿》除了有让上党梆子艺术家始终仰慕的精美雅致,也让他们看到戏曲在现代都市和现代剧场的生存方式。而上党梆子让昆剧人震撼的,是戏曲在中国大地依然还有着如此广阔深厚的生命力,强悍到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戏曲该以怎样的姿态立足于当代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于当下中国?也许,经常出去走走,经常进行交流,戏曲人会找到答案,也就有了始终不息并且前进的动力。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