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现木构廊桥247座
据在福建全省范围开展的木构廊桥文物资源调查,截至目前,福建发现不同类型的木构廊桥247座,其中贯木廊桥80座,约为全国贯木廊桥总数的四分之三,主要集中在宁德、南平等地。其中宁德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被中国文化部推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福建文物部门专家8月14日表示,这些古廊桥(贯木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典型类型之一,大部分至今仍发挥着交通、祭祀、避雨、聚会等功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据福建省政府督查室透露,福建将在摸清廊桥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廊桥保护。
麒麟舞拟申国家级非遗
日前,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透露,已经顺利通过20天公示期的深圳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和大船坑麒麟舞经广东省文化厅推荐,将作为第三批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向国家级非遗名录迈进,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陆续展开,新一轮的申报将围绕项目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麒麟舞种类繁多,流传于广东各地,惠州、中山、东莞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麒麟舞队。
吕剧剧本改编成渔鼓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沾化渔鼓戏源于1723年,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渔鼓戏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中。沾化县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他们聘请有关专家寻访渔鼓戏老艺人,记录下《二度》、《高老庄》、《出家》三个渔鼓戏剧本,改造伴奏乐器,丰富唱腔,并将原吕剧剧本《审衙役》改编成渔鼓戏重新上演,丰富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图二为渔鼓戏下乡演出。
排鼓老艺人义务传艺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文化厅联合向洛阳曹屯排鼓颁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后,村民学习排鼓的热情格外高涨。连日来,曹屯村群艺社组织曹屯排鼓第10代传人张德宽等老艺人义务在龙泰小区开设排鼓学习班,由老艺人采取心手相传的传统方法,向小朋友传授表演排鼓的技巧和要领。
图三为老艺人在传授排鼓技艺。
(责任编辑:堇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