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
千龙财富北京消息 以类同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讲述历史,袁腾飞在“百家讲坛”相对沉寂之后的形成了新的焦点,红得自然。8月29日,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颐武在其博客指出,“国学热”在变化和争论中渐成社会常态,但仍需要深化和升级。
“国学热”仍有进一步扩展的迹象。最近受到关注的、相当走红的“百家讲坛”70后主讲袁腾飞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的风格和易中天与于丹有所区隔,以一种麻辣的、充满了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来讲述历史,比上述两位更加强烈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一些特点。因此在网上走红并非偶然。而他的出现在近年“百家讲坛”相对沉寂之后的形成了新的焦点,显示了“百家讲坛”式的“浅思维”的“讲古”文化如果找到和年轻人契合的点,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国学热”也渐成社会常态,吸引的人群迅速扩大。
“国学热”在争议中延伸和扩展,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兴趣越加强烈。虽然对于“国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有争议,但“国学”实际上一直是和“西学”相对而存在的,是19世纪后期中国受到西方冲击之后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称。在传统中国,这是人们占有的知识的全部,而今只是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同时,这些知识在中国20世纪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现代学术方法的整理和现代学科建制的重新安排,和它的传统形态大不相同了。在现代学术机制下,它已分散到各个具体学科之中。传统哲学归入中国哲学史,传统文学归入中国文学史。因此,许多人感慨现在的学者“国学”功底不能和过去相比,其实是历史条件和学术方法已经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了。
从今天看,“国学”的普及基本上是在下述三个领域中活跃的:
一是在精神上丰富我们的价值观。传统的中国以儒家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超出了传统社会的限制,对于面临着剧烈的变化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它会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理解社会和自我、人与自然等关系发挥相当的作用。如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或者于丹的演讲其实都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加以普及化的表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