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增加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趣味。随着社会普遍丰裕,中等收入者或者作为中等收入者后备军的青少年有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机会和条件。诸如昆曲、汉服、古董收藏这样的特定传统趣味开始有了稳定的爱好者。而像易中天或者袁腾飞这样的讲课,其实也是让公众对于他们略有了解但不熟悉的历史有所体会。这对于传统的具体化的复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是传统的健身、养生、保健等身体呵护的传统知识的传播吸引了公众。这些知识其实一直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现在随着“国学热”,这些知识也成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畅销书的重要部分,形成了极大的声势和影响。原来一般以专业的西医如洪昭光教授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讲授的健康知识,已经转化为对于中国古代养生典籍的阐发和解说。
“国学热”对于公众了解他们已经不太熟悉的传统,有所裨益。但“国学热”也面临着深化和升级:
一方面,在公众有了兴趣之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全面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已经成为可能。但公众已经感受到缺少从普及到深入的书。其实在我看来,在现代学院体制中受过充分考验的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将其细读和掌握之后,基本也能进入“国学’世界中徜徉。另一方面,我们在注重“国学”修养的同时,也还需要对于人类知识的多样和丰富有更多理解,对于来自西方的知识和其他人类文明的成果保持兴趣,其实是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都有好处。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