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人的语言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他们称总统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称朋友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虽然已在中亚生活了120余年,但东干人仍保留着许多源自中国的民俗风情。例如,东干人演奏扬琴、二胡、三弦子和响板等具有汉民族传统特色的乐器,能扎出蜈蚣、龙、蜻蜓、蝴蝶等复杂的风筝。甚至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古老传说、《三国演义》等小说在东干人当中也广为流传。
东干人在建造自己的清真寺时,严格地遵循清朝时的宗教建筑风格,在飞檐上雕刻中国传统的龙、凤、狮子等动物,以传统的红、绿、黄三种颜色为清真寺的主要色调。黄色则是清朝皇帝的颜色,代表着权力,所以东干人至今仍视黄色为尊贵的象征。
东干人几乎家家都有小车,这里就像小车博览会,有德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且都是原装货,当然最多的还是俄罗斯的伏尔加和本国生产的拉达。在这里,小车不是身份的标志,也不属于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必需工具。
据说全哈萨克斯坦80%的蔬菜都来自东干人的生产。淳朴厚道的东干人没有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习惯,一年中从春分到深秋的大半年时间都辛勤地劳作在田间地头,从早到晚,中午就在树荫下或凉棚下休息吃饭。庄稼耕作上最辛苦的莫过于东干人。
东干人成为了中亚与中国之间交往的先锋和桥梁。
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日趋升温。东干人在其中则自然地成为了中亚与中国之间交往的先锋和桥梁。据伊马佐夫介绍,目前东干族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中亚各国独立以后,东干人运用历史、文化等渊源和语言的优势,率先开展起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现如今,在比什凯克大大小小的中国公司和企业里,工作着为数不少的东干人。我在比什凯克的中国商场里买东西,一不留心就误把东干人当成国人,其中一次甚至还错把东干雇员看成是中国老板的妻子,闹了笑话。由此一斑也可窥见,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干人已经成为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