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委去年在苏州启动了全国首个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以抢救保存各地方言。一年来,在苏州语委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3所高校专家团队的密切协作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苏州首批试点于今年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语委原主任赵沁平表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开始急速变化,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启动有声数据库建设,就是为了赶在语言急剧衰变之前,全面调查采集国内语言、方言的基本状况和原始数据,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也应该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也就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份调查引出的忧思
早在2003年,语言学专家、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平就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做了一次关于“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话和普通话的此消彼长速度飞快。
该调查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90%左右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在一项“能否用苏州话谈学习”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不能”,即使是谈日常生活时,使用苏州话的也仅占六成。对70%的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运用更为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学生认为“使用家乡话更熟练”。
汪平告诉记者:“我表姐一辈子住在苏州,家里都是苏州人,我听到她跟外孙女说苏州话时,孩子连说听不懂。”
无独有偶,2004年杭州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毛海涛递交了《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提案,同时还建议对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所有省会城市的方言都进行保护,“不要让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缺失掉”。
据祖辈都是苏州人的汪平回忆,幼时父亲教《古文观止》和唐诗,都是用标准的“老苏州话”朗读。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上中学时期,虽然已基本学会了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于说苏州话。
汪平分析,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多年推广普通话,人们已把普通话作为首选语言进行交际。另外,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通用语言的普及是现代社会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方言式微,何来文化遗产保护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教授戴庆厦所言:“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据上世纪50年代一项调查显示,当时我国共有367个戏曲剧种。此后几十年,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以方言为重要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出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目前已消亡了1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