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情结,众多戏剧、曲艺等艺术都是以方言为传播工具的。作为评弹艺术传承人,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春十分看重苏州话的传承。“苏州话是苏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远有昆曲近有评弹。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欣赏这些艺术,他们接受不了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还有传递信息的工具苏州话,他们听不明白。”
汪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苏州方言退缩到日常生活的狭小范围,成为一种缺少文化含量的低层次符号系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苏州话消亡了,昆曲、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得到传承和发展。”邢晏春告诉记者:“曾有一位苏州的评弹演员尝试用普通话来表演评弹,以达到推广评弹的良好愿望,但最终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评弹是靠师徒口耳相传的表演艺术,它扎根于苏州文化的土壤,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评弹语言,改成普通话,就不能表现其精髓,甚至会面目全非。”
有专家认为,方言崛起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觉醒。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武汉的方言小品《招聘》一炮打响,观众热议其为“开南方小品登全国大雅之堂的先河”。去年以来,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笑侃大上海》等也一炮走红,让人惊呼“看到了方言传承的新出路”,张扬了海派文化的个性魅力。
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专家张先亮教授告诉记者:“方言作为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语言学界都存有共识:推广普通话,并不影响方言的生存,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
在普通话和方言使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汪平建议,不妨让普通话和方言在交际场合及交际对象上有所“分工”,普通话可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汪平建议,在幼儿园、小学等低龄孩子集中的学龄段,除按照法律规定在课堂上要求说普通话外,学校可倡导教师、家长在课外、私人场合有意识地说方言,学校还可适度开展与方言有关的童谣、歌曲等比赛活动。
保护方言,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张先亮认为,语言运用是功利性的,如果一种语言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就能得到蓬勃发展,否则自然而然就会消亡。对于一些使用范围很小、正在自行消亡的方言,可采取研究性保护的方法,以歌谣、文字等形式,用光盘刻录下来保存在博物馆里。
保护方言还应当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进行。在邢晏春看来,每一代人的苏州话都在变化中,目前他正在写一本记录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苏州话”的书。而汪平的《标准苏州音手册》读音光盘,收录了6000个汉字的苏州话读音,每个读音都经过认真考证,由他亲自完成。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展语言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详细、精确、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
建议和设想正在变为现实。2008年10月11日,国家语委在苏州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该数据库分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3个分库。作为江苏首个“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达标”的城市,苏州成为全国首家试点有声数据库建设的城市,共有苏州市区及5个县市6个数据采集点,将通过朗读字、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分批采录吴方言。
(责任编辑: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