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的东汉西王母彩绘摇钱树座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走进四川拍摄纪录片《穿越千年摇钱树》,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在央视播出。为何选择来四川拍摄摇钱树?因为摇钱树大量出土在西南地区,更因为四川的摇钱树出土量最大、制作最精美,被考古研究者称为“摇钱树之乡”。
站在“梓潼汉末摇钱树”旁,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杨小邬不停调整着手中调色盘上各种矿物颜料的比例,准备为其着上原有的蓝绿色。整整一年了,做完最后这道上色的工序,这株摇钱树的修复就算大功告成。此时,看着即将完工的树,他心里有了一丝不舍。
这株摇钱树是我省已出土的100余株摇钱树(包括摇钱树树座及摇钱树枝叶残片)的其中之一。这些广泛分布在我省彭山、三台、江油、射洪、新都、广汉、芦山、西昌等地的摇钱树,虽然根据地域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成为了一项具有特征性的地域文化符号。
【沿革】由树崇拜到金钱崇拜
“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这句关于摇钱树的民谣被人们古今相传。说起“摇钱树”这一称呼的由来,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林向打开了话匣。
他说,在西南地区出土的东汉、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崖墓中常常会发现一种随葬明器——青铜树,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树古代被人们叫做“柱铢”,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遂决定把这些青铜树称为“摇钱树”。“约定俗成”,林向用这四个字进行了概括。
经过多年对摇钱树的研究,林向认为,它们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在林向看来,“他们尊崇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与‘建木之西’的‘若木’,认为它们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树神的透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特征性:就像头上长树的神人;以花、珠、鸟为表征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林向说,这种“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林向认为,“可以说,摇钱树反映了树崇拜的一个阶段,对神的信仰开始变成对金钱的崇拜,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认为财富、金钱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