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摇钱树在各个朝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呈现不同。“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铜树就比较写实地反映了古蜀国宗庙崇拜的中心,而到战国的干海铜树,则变成了萨满(巫师)们使用的仪仗化了的法器。”据林向介绍,发展到秦汉时期,摇钱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灯具,引人追思那些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日神之树,或注入金权主义的观念,成为了象征土地和金钱财富的明器。
【震撼】“东方的金枝”让世界惊叹
据了解,目前四川已出土的摇钱树在100株以上,它们的分布以成都平原为最密集,包括整个四川盆地,占出土量的50%左右。1941年,彭山寨子山550号崖墓出土了目前四川境内年代最早的摇钱树之一——飞羊乘神陶树座。而我省其它出土的铜摇钱树、座的年代一般在东汉到三国蜀汉或可晚至魏晋时期。
虽然数量众多,但说到我省出土的摇钱树中的“明星”,参观过去年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的人都不会忘记,当时,惊艳亮相的绵阳“铜摇钱树”被摆放在展厅最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更被中外媒体称为“最奢华的展品”、“财富的梦想”。
回忆当时的情景,曾亲身赴北京参观展览的林向记忆犹新。“那是一株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绵阳的东汉摇钱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至今为止四川出土的100多株摇钱树中保存最完整、最高大、工艺最复杂的一株,由基座、树干、树冠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总高1.98米,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
让林向等考古专家感到有趣的是,目前,有些出土的摇钱树的树叶被包上了一层金箔,变成了“金枝”,看上去闪闪发光,尤为珍贵,“西方神话故事中‘金枝’的传说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被包了金箔的树叶称为‘东方的金枝’。”
“摇钱树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含义,更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所采用的透雕的工艺技术和分布生产、总成制作的工艺发展方向。”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朱小南告诉记者,摇钱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我国商品化生产的发达。
【修复】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
无论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宝贝之一的青铜摇钱树,还是在首都博物馆等地四处展览的出土于绵阳的汉代摇钱树,在人们看到它们光彩夺目一面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文物修复者对这些刚出土时锈迹斑斑、零碎残破摇钱树的精湛修复技艺。
干了36年青铜器修复,杨小邬掌握了不少传统修复技艺。他告诉记者,修复一株摇钱树,大致可以分为去锈、拼对、补缺和着色四个步骤。“要把出土时附着其上的泥土、杂物及锈迹等清除掉。”之后,对树身进行拼对,接口拼对不上,是修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时,由于树干承重有限,在焊接后,还需要在里面用铜管、铜皮等材料进行加固。
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焊接技术以及粘接等修复手段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
据杨小邬介绍,这种传统的修复方法叫做低温锡焊,焊接时的最高温度只有200多度,不会伤害到文物。经过低温锡焊后,再用骨胶、漆等具有黏性的粘贴剂粘牢,这样能使修复的文物更牢固,同时还可以遮住锡焊后留下的白色小点。最后一个步骤是着色。
修复好以后的摇钱树,其树叶是不能长期悬挂在树干上的。杨小邬说,由于摇钱树叶子较长,枝干无法长期承重,“博物馆里展出的摇钱树,必须采用线吊等方式分散树干的承重,使叶子的重量直接作用于线上。”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