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于1904年颁布了大学堂章程,将大学学科分为八科,相当于现在的学科门类。第一个就是经学,下面是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经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是到了1912年,当时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把八科变成了七科,把经学砍掉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人的眼中消失了。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等等,这都是进步的。在那个时候如果不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还按照中国传统模式来运行,中国就会继续落后挨打,实践也证明是行不通的。但是过了近百年,回过头来看,我们得承认,当时的激进主义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今天弘扬国学不仅仅是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治国理政的需要。传统文化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进世界华人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文明多样化的世界格局中,我们的文化可以和西方的文化相得益彰,取长补短,共荣共存。我们从来没有说西方的东西不需要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但要学,还要好好地学,认真地学。只有在学习与比较当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进。
当然也有人讲,你们说的传统文化这些东西,在文史哲的科目中也能保存下来。这个讲法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人之所以现在还懂得一些传统文化,就是因为在文史哲的学科门类当中还保留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还有人懂得老祖宗的一些东西。但是文史哲是西方的学科框架,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全搬到中国来并不完全合适,中国的传统学术不能完全装进去,削足适履之弊早已屡见不鲜。第一,它是分科的,而中国传统学术讲求贯通、融通。因而第二,文史哲不能涵盖传统文化所有内容。比如说《史记》,说它是史学著作,当然是可以的。说它是经济学著作、政治学著作、是社会学著作也是可以的。只靠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分科研究《史记》的话,宝贵的资源会被浪费掉许多。我反复说过,像《盐铁论》这样的著作,本质上就是在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政府的作用大一些呢,还是市场的作用大一些呢?但是《盐铁论》这样的经济学著作,有多少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读过?仅仅从文史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不仅我们的视野非常狭隘,作为总体的传统文化也被分割了、肢解了、断裂了。现在的学科既有越分越细的趋势,也有综合化的趋势。国学就是一种综合的、跨现行学科的研究,所以我们讲国学是一个学科,是有充分的学理根据的。
二
主持人:谢谢纪校长的精彩发言。顾校长您好!差不多十年前,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搞了一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一创意是您的版权我没说错吧?
(顾海良微笑点头)
差不多十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很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这些基地对高校人文社科建设,包括推动国学的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下面请您就国学学科问题谈一谈好吗?
顾海良:好,那我简单说。关于国学的学科建设,涉及到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国学作为一个学科,是无可争辩的事情,是一个并不需要过多学理论证的问题。我们武大从2001年起就招收了国学试验班,从本科开始。2008年,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在武汉大学设置了作为二级学科的国学的博士点。我们也选拔了一批导师。按学科建设的规范来讲是齐全的。当然这还是把国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今天我们想做的,是使国学作为一级学科成为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正式的“成员”。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更多的宣传。那么光明日报《国学》版选择几家校长坐而论道这样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是比较有智慧的一种行为。对我们来讲也需要。所以您(看着主持人)刚刚提出来,我很快就答应了。
现在提出国学作为学科来建设,是因为国学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当作学科来建设的这一个关口上。到了需要建设的时候不建设,可能就丧失了这个时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利的。
建立国学这一学科,首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需要,是现代中国社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三个“特”。第一个“特”是我们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际的结合。第二个“特”就是我们是寻求适合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表达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了。第三个“特”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特的探索经历。这三个“特”中的第二个,实际上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理的来源问题。这个来源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普遍的;要成为中国特色,就因为它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一种现代的表达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在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理论体系之中。否则我们就没有中国特色之“特”了。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很多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在表达的方式上,在表达的内容上,用了很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表达方式是易于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也是更符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的。所以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过程来讲,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国学的研究,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提高之后软实力增强的必然要求。我们假如不能用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东西来表达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中之于现代中国、现代世界仍然有意义的内涵——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说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国家软实力的增加,以及世界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探究和理解,一定会遇到很大障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世界上得到更大的传播。那么这种传播需要学科支撑,要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科学的支撑。软实力世界各国都有,关键是它的特色和优势。如果说美国的软实力,是以它的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好莱坞的文化影响力;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我觉得中华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们需要重视并大力扶持国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