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全面结束,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元升茶楼”作为“天津茶楼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认定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同时还被推荐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将品茶和曲艺结合是天津茶楼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申遗”行动,将进一步促进天津茶楼文化的发展。
探访走进茶楼体验艺术氛围
天津的茶楼不像南方地区那样遍地开花,但天津茶楼文化却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和“曲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升茶楼”已有百余年历史,这座清式风格、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小楼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东侧靠近城厢中路,西接鼓楼北街,西南侧临近鼓楼,如今已成为古文化街连接鼓楼旅游区的重要景点。触摸铁环扶手,推开木门,依稀可以看到屋内的竹桌、竹椅。跨过门槛,走进茶楼大堂,看到两盏硕大的宫灯从屋顶垂下。宫灯下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十几张竹桌,40多个竹椅环桌而设,几位茶客正兴致盎然地品着茶。环顾茶楼,可谓“青瓦楼台”“朱廊画壁”。
溯源“四大茶园”只剩下它了
“天津的茶楼是伴随着曲艺而兴起的,也是戏剧、曲艺界与各界人士交流的沙龙,极富天津特色。”茶楼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品茶的同时,听戏、赏曲,正是天津茶楼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此次申报“非遗”项目的“卖点”。天津的茶楼文化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的戏剧演出场所便是茶园,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当时的茶园比较简陋,但随着戏剧在天津的日益兴盛,光绪初年便有了诸多设备比较完善的茶园。其中,东马路袜子胡同的“庆芳茶园”、侯家后北口路西的“协盛茶园”、北大关金华桥南的“袭胜茶园”和北门里元升园的“金声茶园”为著名的“津门四大茶园”。不过,保存至今的,仅剩下“金声茶园”一家,也就是现在的“元升茶楼”。
历经岁月变迁,该茶园曾作为南开区房管局的办公用房。2001年5月,房管局投入巨资对茶园旧址进行修复改造,并命名为“元升茶楼”,成为津城唯一在原址上“恢复”的仿清建筑茶园。
天津是戏剧、曲艺之乡,而天津茶楼是展现其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关人员称,从历史上看,天津茶园中的茶就不是“主角”,茶客来到茶园大多为了看戏、听曲,茶园靠的是高水平的曲艺表演吸引客人。目前,元升茶楼每晚7点半至9点半,都会有戏剧、曲艺表演。另外,茶楼还会定期举行艺术沙龙、书画笔会和票友演唱等。
困境“快餐文化”冲击茶楼文化
天津茶楼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化,保留至今,依然深受一些天津人的喜爱。目前,天津市区大约有几十家茶园,像元升茶楼、名流茶馆等,大都秉承历史习俗,饮茶与曲艺并存,表现着天津独特的茶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