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作品出版

2009-12-23 10:2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一元一
样板戏·史记 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作品《样板戏·史记》出版 近日,一本由“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娟美作为特别顾问,收纳汇集了上千张样板戏经典图片,作家师永刚、张

样板戏·史记

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作品《样板戏·史记》出版

近日,一本由“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陈娟美作为特别顾问,收纳汇集了上千张样板戏经典图片,作家师永刚、张凡历时3年编写的首部解密中国八大“样板戏”的收藏之作——《样板戏·史记》隆重上市。作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历史,这部阅读收藏品一出版,即引发各界争议。

80后也看“样板戏”

记者获悉,《样板戏·史记》该书一上市,首版2万册,已全部销完。

“样板戏”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以及中国国剧史上的某种文化遗迹与经典,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作者师永刚表示,样板戏是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从样板戏这个小路口,可以找到历史的大入口。

八个“样板戏”曾主导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作者表示,“‘样板戏’,成为一个时代以京剧为形态的重要的悲喜剧。不仅仅是国家的,它甚至是私立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段历史的背景。”

曾以撰写《宋美龄画传》以及推出《雷锋》等书而知名的著名作家师永刚、张凡历时三年,撰写这部翔实的样板戏传记,首度披露了“样板戏”历史上一些事件的真实内幕,与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的恩怨情史与结局。这本书宣称“仅供四十岁以上人士收藏阅读记忆”,但据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原本非目标读者的80后成为这本书的购买主力。作者披露,他们专为80后作了一本叫做《样板戏》的新书,将由三联书店同步出版,那本书将以后现代的姿态来解读八大“样板戏”。

在“不走样”的艺术桎梏下,“样板戏”主角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打了几块补丁,补丁补在什么地方,有多大面积,都必须完全一样,否则就是“破坏‘样板戏’”。

陈娟美:拍“样板戏”剧照拍成神经衰弱

师永刚表示,“上世纪60年代代表了当时革命美学的摄影,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家庭的墙壁上除了一幅毛泽东的标准像外,就是“样板戏”的连环画与大幅剧照了。这些宣传画上的杨子荣、少剑波、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阿庆嫂……成为上世纪6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明星。陈娟美女士是那个年代专职为样板戏拍摄的摄影师。当时,新华社组成了一个由石少华负责,陈娟美、石少华、孟庆彪、张雅心为主的拍摄团队。

陈娟美表示,“样板戏”的拍摄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样板戏’的剧照拍摄是跟着电影摄制组进行的。因为要留资料,做宣传品,又是政治任务,对灯光、色彩、造型、表情的要求极为严格。原则上是成熟一个发表一个,第一个就是《智取威虎山》。电影、摄影与剧组同时进棚,演出是专为拍摄而演的,指定的地方是八一厂、北影厂、新影的摄影棚。新华社由石少华亲自挂帅。”

“当时用的机器很好,有135的莱卡、120的哈苏,还有上海出的‘东风’牌的,外面没有卖的,镜头很好,但机械部分粗糙,快门常常打不开,急死人了。一个电影拍下来至少半年,家也回不了,我的3个孩子也没人管,天天到凌晨两点,长期下来我得了神经衰弱症,总也睡不好。演员、摄影组完成一部可以轮休,而我们只有一个人跟着!拍完了还得送到国务院文化组审,批准后在全国发行。报纸、宣传画、画册、连环画等铺天盖地,但没有稿酬,也没有拍摄补贴等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