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水晶宫”明日正式开馆 八百岁“南海一号”见世人

2009-12-23 10:31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一元一
12月24日,花费2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迎接八方游客,而沉睡800年的南宋商船就存放在里面。21日,记者前往阳江闸坡十里银滩,一探博物馆究竟。在即将开馆之际

12月24日,花费2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迎接八方游客,而沉睡800年的南宋商船就存放在里面。21日,记者前往阳江闸坡十里银滩,一探博物馆究竟。在即将开馆之际,本报记者为即将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江门市民,客串当一次“导游”。

“南海一号”“躺”在水晶宫里 已出土200多件文物

在阳江闸坡,沿着海滨路驱车而上,车辆顺着新开发的环山公路行驶,不久,矗立在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宏伟靓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气势宏伟的博物馆犹如几艘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与十里银滩和湛蓝的大海交互辉映,华美而壮观。

车子慢慢向前,在博物馆的正面,可以看到五个椭圆形的拱,或并列,或交错,起伏有致,像5艘停泊在港湾、随时蓄势待发的船。咖啡色的玻璃幕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颇有“水立方”的动感和美妙。

水晶宫中看沉船

进入展馆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序厅中精心布置的海螺、模拟的沙滩、美轮美奂的文物、船舶造型的展台等等,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让人感受到设计者独具的匠心。

穿过序厅左转,进入博物馆最大的三号宫,这也是“南海一号”存放地。其主体是一个巨型12米水深玻璃缸体,水质、温度及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环境一样,因而得名“水晶宫”,“南海一号”静静地“躺”在水晶宫里的海水中。透过透明的亚克力胶板和透明度尚不太好的海水,能隐隐约约看到露出水面的包裹沉船的钢制“沉井”的一角。同行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副馆长张万星介绍说,等时机成熟时,游客便可在观光走廊内看到水下考古人员现场发掘、打捞文物的情景。在水晶宫的两侧,游客还可以看到打捞自“南海一号”的瓷器等珍贵文物。

在水晶宫的上层,也就是考古平台上,通过试挖掘期间清理出淤泥的4个探方,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船两边的船舷。

绕过粗大的缆绳、巨型的“船舷”,进入博物馆的另一侧,即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文物展区。这是博物馆专门划分出的精品展、一般文物展和本土文物展三大展厅。展厅内,海洋文化、船舶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相互交融的展示布局引人入胜。

在展厅内,200多件文物静静地“躺”着,无声地向人们讲述800年前的那段历史。据悉,目前展出的文物有200多件,其中包括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金戒指、金环、各种瓷器等。精品展区的瓷器,每一件都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一双安放在海水中的鎏金虬龙纹环,口径比普通家用饭碗还大,两端都雕成了龙头形状,豪气十足。在本土展区,可以看到本土的广东铜鼓王——周亨铜鼓。

在精品展区的一侧,展馆还特别布置了“水下考古”的专业展览,在类似于海底世界一样的展馆中,脚下的玻璃下面是散布的海螺,两侧则是水下考古的相关图片、文字介绍,展厅尽头,还有仿真度极高的“水下考古模特”,向你展示潜水员海底作业的场景。

馆内设计匠心独运

博物馆内,靓丽的水晶宫与其他展览馆交相辉映,弧度柔美的拱与拱交错相连,点缀其间的船与帆随处可见。适时的点缀和场景营造,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人在船中走、船在海里行的意境,如进行了一场穿越800年的海洋文化之旅。

张万星告诉记者,因为12月19日到23日,是闭馆修整期间,馆内大部分声、光、电设施以及多媒体展示、电子触摸屏和三维模拟部分都没有开放,到开馆时,这些设施将全部打开,届时,参观效果将会更好。

水晶宫 沉船真容面纱正待揭开

专为“南海一号”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最让游客期待的莫过于古沉船了。在水晶宫中,游客可以看到“南海一号”古沉船仍在巨型钢箱中。在水下观光走廊,可以透过30厘米厚的透明的亚克力胶板看到“南海一号”沉箱的水下剖面,站在考古平台上,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沉船船舷,以及“南海一号”在海底的原始地貌、沉船状况,将来还可以参观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

水晶宫中的古沉船和船内出土文物被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海一号文物 一场视觉盛宴

位于博物馆1号展厅上层的精品展区摆放着20多件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精品文物。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其中福建德化窑的宋白釉葫芦瓶、宋白釉喇叭口瓶十分精美,雕花图案流畅,引人注目。此外,还有一些漆器、铜钱、锡碗、金手镯、金环等精美文物。

博物馆开馆后,将有200多件精选文物展出,包括本土文物和“南海一号”出水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是填补空白的,在以前的研究、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记录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些文物以后将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更新,随时可满足游客的参观需要。

本土文物擂响周亨铜鼓

博物馆一楼2号展厅展出阳江本土文物,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周亨铜鼓。铜鼓的真品用透明玻璃罩保护着,旁边有个仿制品,游客可以抡起大锤敲打这面仿制的铜鼓。

据介绍,周亨铜鼓是今年4月份出土的,年代为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在已发现的古代铜鼓中,鼓面径宽名列全国第三位、广东第一位;鼓身高名列全国第一。从铜鼓的造型、纹饰、鼓耳和立蛙等特征,可判断其属于北流型铜鼓,年代为东汉时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铜鼓,属于“国宝“级文物。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