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开放没有节假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期间,分两个季度开放。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份,从早上9:00开始售票,到下午5:00停止售票,闭馆时间为下午5:30。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份,从早上9:30开始售票,到下午4:30停止售票,下午5:00闭馆。全年开放,没有节假日。
博物馆门票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票:80元一张;一种是半票:40元一张。阳江市民以及中小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享受半价优惠。对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及70周岁以上老人等特定人群,门票全免。
博物馆已成为广东省地标性建筑
张万星介绍说,耗资2亿多元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为“南海一号”专门设计建造的,这也是建国以来由省财政投入在省会之外城市建设的最大项目。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分为观众开放区和设备功能研究区两大区域。博物馆以中国海洋文明史和海上贸易史为主线,通过文献、图片和文物等方式立体呈现中国水下考古作业的发展历程和考古成果。
张万星说,博物馆从选址、设计到建设都很有特色。首先是选址方面,博物馆坐落在阳江闸坡海陵岛上的海滨浴场——十里银滩上,使文化品牌和自然景观交互辉映。
在设计上,博物馆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在外形上,加入造船元素的龙骨结构,采用高架与接地相交错的橄榄式结构,将寓意与写实相结合,使其外观独具特色。博物馆的外观,采用凝重的深灰色,与金黄的沙滩相互辉映,气势恢宏。在其立面,深咖啡色的玻璃幕墙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气泡”,使整个博物馆外观既凝重又动感十足。此外,博物馆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道栈桥,使之更像一艘蓄势待发的船。
在功能上,博物馆动、静分开。博物馆由5个大型椭圆形展馆组成,1号、2号馆为展厅,3号最大的馆是水晶宫,安放“南海一号”,这3个馆是动态的展厅。4、5号馆为办公人员工作室及“精品馆”,供工作人员作研究和保护文物之用,是静态的。据介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成为广东省地标性的建筑。
试开馆游客络绎不绝
张万星告诉记者,每年的10月份之后都是海滨旅游的淡季,但是今年,随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今年阳江闸坡的旅游可以说是淡季不淡。12月2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试开业,广大游客、市民翘首以盼的“南海一号”展馆首次向公众开放,开馆一小时内就吸引了包括来自珠三角等地区的1000多名游客。此后,每天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可见,“南海一号”的影响力已逐渐显现。
张万星介绍说,花费2亿元的博物馆是为“南海一号”古沉船量身打造,以“南海一号“的保护、发掘、研究、展示为主,是世界首例将水下考古的发掘现场引入博物馆展示部分的动态博物馆。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考古、造船史、海上丝绸之路史,同时还可以传播海洋知识和造船技术。
据悉,为了让社会各界能尽快目睹“南海一号”的风采,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近几个月以超常规速度完成了土建、装修、水电安装、设备调试、安防消防等工程。预计本月24日正式开馆后,游客将会更多。
揭开真容还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展馆方为满足游客好奇心,在试开馆期间,将水晶宫的海水放低,露出60到70厘米左右的船舷,游客在考古平台就可看到“南海一号”船舷。
据张万星介绍,“南海一号”试发掘从今年8月18日开始,在沉船顶部划了4个探方,进行清淤泥、试发掘。目前发掘的面积只有16平方米,最深的只有1.2米,浅的在60—70厘米左右,从试发掘情况看,“南海一号”船体木质结构没有被碳化,保存完好。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发掘文物200多件,目前已经把其中的一些精品放在水晶宫长廊上向观众展出。
张万星说,初步决定试挖掘工作从顶部、局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最后争取将沉船顶部的淤泥全部清掉,让游客弄清古沉船的内部结构,看到其“真容”。“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目前没有时间表。”张万星说。所有发掘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专家们必须先了解沉船木材的性质、状况以及保存情况,对暴露在水体中的木质进行保护、加固,使之更加稳定,然后逐层逐块清除、切割掉沉船上的淤泥,这一步骤要根据研究进度,逐步进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会随时发现新情况,然后不断进行研究、调整。”张万星表示,随着研究的进展,国内甚至国外的很多文物保护单位都会参与进来。
“目前,我们的保护措施、条件以及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现在不能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强行对古船进行发掘。”张万星表示,考古工作是动态的过程,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延伸和推进,游客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了解,也会不断更新、变化。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