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出来”的圣诞大餐
传统的圣诞大餐也是圣诞节的重要符号之一,在西方家庭中也是家人团圆、亲友相聚的重要时刻。一桌丰盛的晚餐多由祖母操办,做些传统风味的蜜汁火腿、乡下浓汤、南瓜派,当然必不可少的是美味的火鸡大餐,全家团聚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这种聚餐活动跟我们春节的风俗很相似,是一年中亲朋好友、一家团圆的最重要的时刻,其实近年来吃什么越来越不重要,团圆才是圣诞大餐的真谛。”民俗学者李汉超认为,像英国人就常以烧鹅代替火鸡,而德国人更喜欢猪腿,菜谱不同,但意义相似。
李汉超认为,可以更多地还原圣诞大餐的文化色彩:“西方圣诞大餐的团圆观念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非常相似的,引入团圆的主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既好接受,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比如年夜饭是在家团圆的节日,而圣诞大餐更多的是朋友、同事团聚,降低价格门槛,淡化商业色彩,以团圆、团聚的传统文化主题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加入。”
圣诞树的中式解读
圣诞树来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感恩传说。曾经有一位农民在圣诞夜收容了一个极其贫苦的孩子,那孩子临行时折断了杉树枝,随手插在地上,树枝立即成树成林,孩子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杉树,报答你的好意。”
古老的圣诞树传说演化到今天,已经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物,而每个地方的圣诞树亮灯仪式通常都标志着圣诞节的开始。用五光十色的彩灯、蜡、礼物或天使来装扮圣诞树,尤其住在美国西北部的人们,因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会全家人一起去挑选一棵真正的树作为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一颗特大的星星,而且在传统习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
“很多人往往看到了圣诞树的装饰意义,而忽视了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其实感恩才是圣诞树的真正意义所在。”李汉超认为,这里表达的感恩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圣诞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又一契合点,“结草衔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古代典故正是中华民族重视恩情、报恩的体现。”
而汉代名将韩信的“一饭之恩”则更加广为人知。韩信自幼家贫,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大娘曾经接济他一顿饭,韩信日后官拜大将、功封楚王后找到了当年的老大娘,以一千金作为报答。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一饭千金”这句成语,比喻受恩厚报。也有人用“一饭之恩”,表示知恩必报。“我们应当承认,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上有一股一切从利益出发的思潮,冲淡了中华民族这种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人大国学院一位教授表示,西方的感恩文化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把感恩文化融入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中,“感谢应感谢之人,帮助能帮助之人,这样的洋节日才能对年轻人有更多的价值。”
正所谓“入乡随俗”,圣诞节虽是西方之物,但既然来到中国这么多年,就需要依据中国人的要求有所变化。具体怎么过,中国人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圣诞节热闹方式了。但不管怎么改,主旨还是不能变的——狂欢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度过圣诞节的方式,可能更多的人觉得情感寄托的事儿应该放在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因此,对于这外来的圣诞节,中国人赶的是热闹。
(责任编辑: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