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作别大师留存记忆
写历史,唐德刚纵横捭阖,嬉笑怒骂
写读书,季羡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写武侠,梁羽生谈笑之间,尽泯恩仇
写收藏,王世襄满怀深情,妙趣横生
即将过去的2009年,充满了告别——1月是“剑侠”梁羽生,7月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10月是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导弹之父钱学森、口述史的旗帜人物唐德刚,而后又有文坛名士杨宪益、王世襄。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2009年,这些离我们而去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或以丰厚的经典著述启迪人,或以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人。而他们的离去,或留下了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或成为震撼人心的“文化事件”。
季羡林先生在他最后授权的一本书《读书与做人》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站在2009年的尾巴上,我们不妨重读他们投入毕生精力的经典著述。也许,阅读才是向他们表达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
一本书、一个人。那些故去,让我们重新仰视大师的为人处事,也在2009年的书界掀起波澜。
季羡林:最后的举重若轻《读书与做人》
季羡林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被当今学人誉为国学大师。他与金克木、张中行曾被颂为“北大三老”。在2009年离去的大师中,他对读书人的影响最深,其作品也一版再版。
季先生早年留德,涉猎印度学、佛学,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而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中,季老酝酿提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概念,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季先生毕生的学术研究太深奥,但是,他的治学为人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读书与做人》是季羡林生前最后的授权作品,书中精选季先生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先生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大学者写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
季羡林曾引用张元济先生的话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我们不妨去书里找找,究竟读书为何是天下第一好事吧。
(责任编辑: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