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掌中布偶舞动人间百态 福建柘荣布袋戏难觅传人(2)

2010-01-21 09:28
来源:东南网 作者:庄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柘荣布袋戏艺人要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对各种类型的剧目要有过硬的功夫,特别是表演抒情性文戏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柘荣布袋戏艺人要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对各种类型的剧目要有过硬的功夫,特别是表演抒情性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要求达到丝丝入扣、声声含情的境界。

柘荣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语言艺术着重两个方面的修养,一是强调剧情的变化,在演出中,根据语言轻、重、缓、急变化创造音调,再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分出不同类别;二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群众中生动的语言通过艺术处理,变成个性化人物语言,特别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或谐或庄,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柘荣布袋戏艺人不仅要手、脚、口、身并用,还要会戏剧唱腔和模仿各种动物叫声,因此艺人不但要有模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口音的技巧,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

大众化演出风格

柘荣布袋戏表演基本上可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看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锣、鼓、镲、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

柘荣布袋戏的传承着重在布袋木偶的操纵技巧与音乐搭配,对于演出的剧本大多是以口耳相传,因此布袋戏的传统剧本保存较少。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特别是以章回小说改编的戏(通称为“小说戏”,也称“古书戏”)为主要剧目,大体上分为“历史戏”和“剑侠戏”,“小说戏”又细分为办案为主的“审堂戏”或“公案戏”,如《包公案》等。总的来说,柘荣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都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主要有《说唐》《说岳》《白蛇传》《水浒传》《七侠五义》《陈三娘》《封神榜》等。近年来,柘荣布袋戏艺人还自编了一些与形势相结合的戏目,如宣传计划生育、防火安全等。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六七十本戏目,每本表演三四个小时。柘荣布袋戏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贴近方言,十分口语化,深受群众喜爱。

无人传承的尴尬

柘荣布袋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气息,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对丰富中国的木偶戏、布袋戏有一定作用,同时对研究中国木偶戏和闽南、台湾布袋戏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已经年过花甲的郑运德,现在每天都在忙着寻找柘荣布袋戏的传人,他说,学习布袋戏需要极高的天赋和吃苦精神。据介绍,布袋戏艺人在熟练掌握乐器演奏的基础上,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练手法、口技,练四肢协调能力,背剧本,如果一个月不训练,技艺都会荒疏,这种苦不是常人能承受的。而且,布袋戏多在乡村演出,因此布袋戏艺人的收入不高,郑运德一年到头走村入户演出,年收入却不到8000元,还不如外出打工的收入多,因此想学布袋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整个柘荣如今能熟练表演布袋戏的艺人只剩下二三十人。

我们就此采访了柘荣县有关部门。据了解,柘荣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柘荣布袋戏的保护工作,2005年初成立了“柘荣布袋戏展馆”,使得布袋戏活动日常化,促进民间艺人之间的交流和创作,使柘荣布袋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娱乐出现了多元化,柘荣布袋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一些有造诣的布袋戏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使得布袋戏绝技后继无人。

袁承木说,有关部门对柘荣布袋戏目前所处状况采取了一些抢救措施,比如,以文化馆为主要培训阵地,每年举办布袋戏艺术培训班,同时采取资助扶持手段,鼓励民间布袋戏老艺人带徒授艺。同时,将民间布袋戏艺术作为技能课程列入柘荣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计划,开设布袋戏兴趣小组,并组建民间布袋戏剧团,改革布袋戏演出方式和内容,以此推动布袋戏艺术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使柘荣布袋戏得以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悠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