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水北调干渠考古钻探中,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发现18座墓葬,其中元代2座,清代16座。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组成考古队,于日前对桥西区西前留村西150米处的南水北调干渠范围内进行了考古钻探,钻探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8座。18座墓葬基本分布在邢台—峰峰煤矿公路南侧,即该村废弃的两处售煤场中间约1500平方米范围内。
其中元代墓葬2座,因早年盗扰,除出土碎砖及白瓷残片外,墓室中没有发现任何遗物。清代墓葬16座,出土有黑釉瓷碗、双系带流黑釉瓷灯、盘式黑釉瓷灯、灰色板瓦、铜钱等100余件。该古墓群竖穴土坑墓8座,带墓道洞室墓8座,带墓道竖穴土圹墓2座。双人合葬墓11座,四人合葬墓1座,三人合葬墓1座,单人单葬墓1座,涉及二次迁葬墓4座。葬具多为木棺,葬式均仰身直肢葬,多数墓葬主人头骨下枕有板瓦,少数板瓦面上墨书“安魂镇墓大士指引”题记,并绘有朱丹咒符图纹。虽然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关祖属问题的直接文字材料,但根据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看,此墓地是一处清代平民家族墓地。
多种墓葬形式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清代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责任编辑:韵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