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论“孔子热”(2)
2010-02-01 15:08
周桂钿教授认为,经过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将孔子儒学全面否定。将近一个世纪整个民族
周桂钿教授认为,经过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将孔子儒学全面否定。将近一个世纪整个民族差不多都在批孔批儒的文化氛围中度过,影响了几代人。对80后、90后涉世不深的青年来说,有莫大的影响。现在如何看孔子,就形成更加复杂的情况。
两千多年来,孔子经历了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待遇,对于大众来说,他们需要可靠的东西,否则容易走入功利和错误的轨道。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所说,盲目批判或盲目崇拜孔子的时代都过去了,现在是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
要洗礼,更要根底
电影中一些演员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整个拍戏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儒家文化的洗礼,对过去的很多话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把电影形容为朝圣之旅,并希望观众也完成自己的一次朝圣之旅。
在网上,很多网友也纷纷发表议论:《孔子》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至真至纯的儒家底蕴,孔子的儒家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而对于是否会推荐给朋友,很多人都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并认为观看影片应先储备充足的历史知识,保持客观的心态。
从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角度来看,弘扬孔子生平中追求光明、正义,不畏强权,与分裂势力斗争的精神;好学不倦,诲人不倦,追求仁善的人道精神;热爱生命和自然,向往建立一个理想主义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事实,那便是孔子正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被消费。由于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各种项目纷纷上马,在电影的蝴蝶效应下,都想搭上这趟孔子顺风车,其利益驱动显而易见。从一年多前围绕电影的争议开始,到现在不下十余种书籍准备出版,再到名目繁多的各种项目,孔子热颇有炒作之嫌,多少有些盲目性。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之前在谈国学热时曾说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等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热情的氛围,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热度起来之后,如何用扎实的东西来进行稳固,从而达到真正的热。由此看来,与国学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孔子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影响广泛,实际上流于形式和皮毛,充斥了大量的炒作与泡沫,缺乏扎实的根底和真正的深入人心,是无法真正发热的。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