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立春时节,当95岁高龄的特伟先生驾鹤西去,中国几代动画人为之扼腕。有人说,他的辞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有人说,他的一生为中国民族动画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

农历立春时节,当95岁高龄的特伟先生驾鹤西去,中国几代动画人为之扼腕。有人说,他的辞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有人说,他的一生为中国民族动画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的代表作是多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动画经典——《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金猴降妖》、《山水情》等;他是力助《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横空出世的幕后“推手”。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
“我不愿模仿”
“我不愿模仿!”“年轻的时候,我就不愿意被叫做‘中国的大卫·罗’。”“解放初期,有人认为中国的动画像苏联一样,甚至以为就是苏联画的,我不愿意这样。”
在90大寿那年,特伟对着上海美影厂的摄像镜头讲述了自己的往事,他反复提起的一句话是“我不愿模仿”。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代潮流中,动画片也不例外。当上海美影厂创作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被国际同行误认为是苏联作品时,特伟觉得有被羞辱之感。其实,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特伟在上海以绘制国际时事漫画为生,那时就曾有人将他与美国漫画家大卫·罗相提并论,但他觉得,艺术创作不能单靠“模仿”。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上海主持中国动画电影草创工作的特伟,大胆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跟随特伟多年的资深动画导演、《大闹天宫》的原画组组长严定宪回忆道,动画片对于中国而言,毕竟是一门外来的艺术,早期在世界动画领域只有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明确提出要有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很多人不敢想的,但特伟真正举起了一面民族风格的大旗。
特伟与华君武合作的《骄傲的将军》,后来被视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标志性作品。直至多年后,回忆起《小蝌蚪找妈妈》的创作过程,特伟还不忘提醒后辈,为齐白石国画中的小金鱼补充素材,“不能全是迪士尼的东西”。
“让水墨动起来”
1959年秋的某一天,在上海美影厂的一间办公室内,人们七嘴八舌讨论着各种技术革新的创意,水墨动画的概念就在这时被提出。
特伟生前曾经说:“那时我们有‘神仙会’,无拘无束,你怎么想,就怎么谈;其中最诱惑人的就是‘水墨变动画’,有这个想法的不是一个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让水墨动起来,那非常妙,是国外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