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水墨动画之父”特伟:反复提“不愿模仿”(2)

2010-02-09 16:2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许晓青
据上海美影厂的老一辈工作人员回忆,将中国水墨画搬上银幕,在当时遭到不少人质疑,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大搞技
据上海美影厂的老一辈工作人员回忆,将中国水墨画搬上银幕,在当时遭到不少人质疑,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大搞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水墨动画的创作呼声逐步高起来。
 
在一向坚持“不模仿”的特伟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年轻一辈的动画创作者阿达(徐景达)、段孝萱等都纷纷行动起来。
 
“中国的水墨动画,是从‘一只青蛙’开始的。”如今已是两鬓如霜的段孝萱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前身是几段水墨动画试验片,青蛙在荷叶上跳动起来的第一条胶片,由她亲手冲印,令她终生难忘。
 
跟随特伟多年的上海美影厂资深导演钱运达认为,特伟不愧为“水墨动画之父”。钱运达说:“因为当时特伟是厂长,下这个决心的是他,因为要投资,还有投入人力,他面临着成与败的考验。”
 
从《小蝌蚪找妈妈》激活了齐白石笔下的鱼虾,到《牧笛》中呈现了李可染的水牛,没有轮廓线的中国水墨画,最终走上了银幕,浑然天成的风格令中外观众倾倒。两部水墨动画先后征服了瑞士、法国、丹麦的多个国际性奖项,动画电影的“中国学派”基本成型。
 
特伟生前曾这样分析,传统动画均采用“单线平涂”工艺,从迪士尼以来都是这样,而水墨动画要以宣纸为底板,不靠线条、而靠浓淡,必须突破原有的绘制工艺。钱运达认为,正是从“小蝌蚪”开始,民族元素在中国动画中得以真正扎根。
 
“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作为上海美影厂的第一任厂长,在特伟的领衔下,具备水墨、剪纸、木偶等多样式的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得以茁壮成长。
 
特伟生前曾告诉周围的人们,新中国成立之初,自己向文化部建议,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基地从长春迁至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人才多。特伟认为,新中国成立前万氏兄弟搞过《铁扇公主》,留下不少搞动画的人才,可以把他们召集回来,上海美术界人很多,可参与动画创作的人自然也很多。
 
“坚持原创,重视人才,这是特伟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曾与特伟合作《金猴降妖》、《山水情》的上海美影厂资深作曲家金复载回忆,老人家特别会用人,几乎每一部长篇动画,都能动员起各个组的最精锐力量,让大家各尽其才。“他不限定任何的创作思维框架,善于让大家各抒己见,而老先生最终会总体把握,集合所有人的智慧。”
 
钱运达回忆,老人有一种风格,他永远不说“你应该怎么做”,他总是启发你。在创作《牧笛》时,有的绘画者一个镜头画了六七遍,都哭了,但后来尝到了甜头。
 
《大闹天宫》的创作者之一,后来继任美影厂厂长的严定宪说,特伟先生得知万籁鸣先生要搞《大闹天宫》非常支持,还为万老配了得力的唐澄导演当副手,并发动了一批年轻绘画力量。事实证明,《大闹天宫》的创作锻炼出一批人,他们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后继者。“今天,我们在培养新一代动漫人才时,是否也可以借鉴老人家的经验和思路呢?”严定宪说。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