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将改写中国文字发展史
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亦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依照“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代原始文字”的推断,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亦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以及张学海先生都强调“骨刻文”课题的研究意义,“它对中国文字的研究,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
主持此次座谈会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认为,“确认这一批骨刻符号,已经是划时代的贡献了。我认为今后的工作不要急于把精力放在释读上,重点应放到资料采集上,收集更多的骨刻符号。也希望山东大学能够再立一个项,省文物局也能够寻找一个点进行试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在相应的地层能够搜集到有力的证据。”
新闻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画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
2005 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从朋友手里看到刻字的骨片,鉴定为早期文字。2007年,刘教授又见到昌乐县肖广德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公开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这批文字都是东夷文字,距今 4000-4500年,定名为“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的《昌乐骨刻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寿光骨刻文》也将于近期面世。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