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大的环境,从前曲艺人才不断涌现,是因为各地都有曲艺院团,很多曲艺院团都有学员班,这些学员班不断培养新人,并通过演出培养了许多优秀表演人才。但是现在我省各地的曲艺院团早已全部解散,而曲艺院团的相继解散,促成了培养曲艺后备人才的渠道消失。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相声演员成长的环境不存在了,相声演员的成长和培养需要舞台和观众,但是我省却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能够听到相声的茶楼,或者类似于茶楼的地方一个都没有。相声是一种茶楼艺术,在电视上看会失掉相声的魅力,感觉不可乐,只有面对面地交流才能产生效果。相声是面向观众的艺术,需要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到茶楼听相声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中断了几十年的“新生事物”,不过德云社的成功,也证明了相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焕发活力。
目前,我省真正从事曲艺创作的人才不超过10个。专门为相声写本子的几乎没有,没有创作人才怎么能出好作品?而且好作品也需要经过舞台表演的千锤百炼才能诞生。每演一次通过观众的反应,一点一点地修改,才能出来好作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专门表演相声的曲艺茶楼,逐渐引导、培养观众群,让观众亲身体验这中断了几十年的“新生事物”,千万不要让传统艺术成为被博物馆珍藏的“遗产”。
说到沈阳的相声,金炳昶老先生语塞了,他对记者说:“原来北京、天津、沈阳是相声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但是现在,把沈阳的相声演员整理起来,也不超过6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金炳昶说:“没有好的作品,没有人写相声作品了,而我跟杨振华老师都已经老了,我有时候经常在扪心自问,我自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相声的两个传承人之一,可是我根本没起到作用,没有尽到传承人的义务。我要把相声传承给谁?我自己都不知道。 ”金炳昶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原来的相声演员都改行了,有的人去演小品了,有的人去演电视剧了,还有的人去当主持人了,有的人转行到幕后……因为没有人专注于写作品,致使与时俱进的相声作品缺失,最后导致沈阳的相声演员们没有表演的舞台,再加上沈阳相声艺术后备人才的缺乏,这些都导致相声艺术走了下坡路。
二人转演员可以速成相声就不能速成
其实,针对冯巩在北影培养相声人才行为的质疑的焦点之一就是,冯巩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冯巩,那是师傅马季一对一传帮带的结果。
但记者采访中发现,曲艺界专家则更倾向于传统的相声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师傅一对一带徒弟,通过口传心授,徒弟跟师傅苦练基本功,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可以边学边登台表演,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学相声,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为一登台观众就能看出你基本功是否扎实,如果不扎实一下就露馅。二人转演员有好嗓子可以速成,观众也可以接受,相声就不能速成。
今年春晚相声《论捧逗》的表演者贾玲毕业于中戏的相声班,其《论捧逗》表演得非常不错,将很多新鲜的元素加在传统的相声段子里,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不过贾玲后来在湖南卫视2010元宵喜乐会表演的相声《蜗居》却完全偏离了相声。相声如果这样发展,就不能称为相声了,很可能会死路一条。相声是语言艺术,通过语言包袱、幽默、讽刺来吸引观众。就像郭德纲的相声,全靠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