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对逝去的亲人,萌生了一种思念之情。
家住德阳的老刘,在看了本报关于墓志铭的报道后,一直心绪难平。去年,他的儿子在上海因抑郁症跳海身亡,至今未寻回遗体。在那些墓志铭的触动下,他也动手给儿子写了一则:“父在子先亡,忧郁莫明堂。不堪重负了,东海见龙王……和谐活下去,子孙代代强。”老刘说,今年夏天去上海时,他准备在儿子的衣冠冢上,把这首诗作为墓志铭刻在墓碑上,字里行间除了哀思、纪念,还有一种对生活的期盼和寄寓,希望“子孙和谐地活下去,不要再重演悲剧”。
而今年74岁的任思烈老先生,则用一首诗,总结了自己60年的工作经历:“风风火火一身累,淡泊名利自陶醉。敬业治家无怨悔,求得一生平安睡。”他认为,这是对自己一生最精炼的总结,他准备把这当成自己的墓志铭。
同癌症抗争了18年的林存礼先生,在最近一次动手术前,他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行程坎坷总有路,登临鬼谷览群山。”大意是虽然患了绝症,挣扎在死亡边缘,但还是要珍惜生前的日子,好好生活。所幸,这位乐观的老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第二天的手术,他又撑了下来。
许多来电的读者,对墓志铭有一种推崇之情,“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轻言放弃。”他们认为,除了纪念本身,墓志铭还往往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饱含人生哲理。除此之外,不少年轻的读者还在网络平台上,为自己创作起了墓志铭。这些墓志铭或深情、或哲理、或乐观、或恶搞,让人分享到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令人遐想。
专家呼吁 传承这传统文化
但是,这种富有个性、涵养和魅力的墓志铭,还是太少了。记者在长松寺内采访时发现,公墓内约有4万座墓位,墓碑上印刻的内容大部分都比较简单,为逝者树碑,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定式和规矩。一项传统的风俗,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的文化。
民俗专家、川师大教授黄尚军目前正带领本科生,开展一项针对巴蜀碑文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墓志铭。他介绍,在古代,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一般都有墓志铭,有的还能从中寻觅到许多历史事件。比如客家人迁徙时,扁担上一头挑的是子女,一头挑的就是祖先的骸骨。重新下葬时,会在碑文中记上,从哪儿迁来,途中遭遇何事……他注意到,墓志铭文化在现代断得相当严重,墓碑上一般都成了固定模式,写着逝者的名字、生年和卒年,落款则一般为子孙的名字。分析原因,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的演化,让墓志铭呈现城市化和简化的发展趋势。中间出现了文化中断后,后人对这种文化出现了陌生和不理解,而不理解又导致了今天的淡漠和不重视。
“墓志铭文化,在现代基本上已经断裂了,处处罕见。”作为墓志铭文化的爱好者,“巴蜀鬼才”魏明伦曾经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他非常推崇韩愈为柳宗元所做的一篇《柳子厚墓志铭》,全文上千字,是一篇经典的墓志铭。但这种骈文,在当代已经实属罕见,很难再看到这种经典文章。
作为中国的一项典型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好的墓志铭已经越来越少见,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人也越来越少。本报近日来关注墓志铭文化,辑选出了诸多富有魅力的墓志铭,让两位先生深感欣喜,看到了希望,“这是对墓志铭文化的重视”。“在国外,墓志铭还被称为微型文学,堪称文学作品。”魏老不无欣喜地表示,希望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墓志铭,将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