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南澳I号”发掘重启后首批文物出水

2010-04-13 08:5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陈正新
“南澳I号”古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重启后,首批文物终于出水了。部分散落在古船淤泥中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南澳I号”发掘重启后首批文物出水
“南澳I号”古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重启后,首批文物终于出水了。记者昨日从汕头市有关部门获得证实,在4月10日水下考古队员两次下水探摸时,已有部分散落在古船淤泥中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出水文物器型多为碗、碟
 
昨日,记者从汕头市文广新局得到证实,就在打捞工作开始的次日,“南澳I号”水下考古队就已打捞出水近百件古瓷器,多为青花瓷,器型多为口径各不相同的碗、碟。这是重启“南澳I号”古沉船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后,首批打捞出水的文物。不过,该局未透露打捞出水的古瓷器的类型等信息。
 
记者了解到,文物出水后,工作人员将首先对其进行编号。由于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南澳I号”瓷器已渗入了海水盐分等矿物质,一旦脱离原来环境,在风吹日晒下很容易出现釉面龟裂等情况。为此,按照相关程序,在古瓷器被打捞上船送入博物馆前,打捞船还将用容器装载文物进行清水脱盐处理。
 
作为文物的岸上脱盐清洗的管理单位,汕头市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说:“我们已做好了出水文物进馆脱盐编号的准备,一切就绪。”
 
文物上岸后安保措施严密
 
为迎接将要上岸的“南澳I号”文物,博物馆已给它们营造了一个250平方米的“新家”。
 
这个“家”设在博物馆五楼,已加装防盗门窗,房内竖起牢固的铁架,准备安放出水瓷器等文物。黄迎涛表示,这里还会增加除湿、恒温等设备。
 
为保证文物安全,记者发现,若要进入该处,首先须经过两道铁门,这两道铁门的钥匙,分别由博物馆两位负责人保管,外人若要进入,需要两人同在才可打开大门。
 
另一双敏锐的“天眼”更是时刻盯着这里,它就是博物馆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一旦有人非法闯入,系统将会发出报警,并自动联网110。
 
此外,为保证打捞作业和文物安全,从昨日起,汕头海事局已发布航行通告,提醒所有过往该水域的船舶,注意瞭望安全通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南澳I号”船体可拆解打捞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也参与了“南澳I号”的抢救性发掘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告诉记者,“南澳I号”的瓷器来自于福建漳州,虽然收藏价值不一定很高,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很重要。这主要证明了明清之际,虽然官方强调海禁,但海上贸易从未断绝。
 
在今后瓷器全部出水后,“南澳I号”古船船体同样是一件极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但打捞方案仍未确定。
 
张威认为,“南澳I号”应该不会采取整体打捞,因为和“南海I号”在海底所处条件不一样。假如有必要打捞船体的话,可以采取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打捞方式,即拆解打捞。
 
张威说,当时对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考古人员将船体进行了拆解,对511块船板逐个编号、绘图、拍照后,按顺序打捞出水,就地进行防霉保湿处理后,再包装封箱运输。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