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5:30—17:30,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昨晚的《新闻联播》上,播出了“南澳Ⅰ号”出水大量文物的消息。据悉,如果天气情况良好,5月15日和5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还将举行两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5月18日,央视科教频道将在《中国记忆》栏目安排2小时直播特别节目。直播期间,文物考古专家将现场为观众解读汕头“南澳Ⅰ号”身世之谜。
记者昨天采访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崔勇等人,解析有关“南澳Ⅰ号”的种种问题。
现场直击
昨天出水8箱文物
在昨天的央视直播中,起吊机把文物缓缓吊出水面,众多珍贵青花瓷器首次公之于众。最后,共有8箱文物出水。参与央视直播报道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介绍说,这是一艘主要装载瓷器的古船,其中出自福建平和窑的很多。专家介绍说,在最近的9天时间内,“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开始从外围和表面散落文物的采集,转向沉船区域内沉船船体及船载文物的发掘。
目前,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沉船中部已经通过抽泥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隔舱板之间间隔约为1米,其中一块已经清理出长约4米的一段,隔舱板之间清理出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瓷器等文物。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侧立横放并交错码放。
孙键表示,今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要做的事情,是在90天内(从四月初开始)将船体内文物清空,以避免台风袭击。如果天遂人愿,“南澳Ⅰ号”船舱内文物近期将被大量迅速发掘出水。文物清空后,将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
文物种类
主要是青花瓷大盘
目前见到的文物种类主要是青花瓷大盘,此外也有青花瓷钵、青花小酒杯、青花碗、贴塑龙纹罐、铜板、铁器及金属凝结物等等。崔勇介绍,其中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有代表性的器物,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不太鲜亮,发灰或者发黑,无论人物还是花草图案都比较随意,器表施满釉,底足粘有细砂,即“砂足器”,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
同时,沉船表面及外围散落文物的采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截至5月9日,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1000余件,出水文物主要类型仍然是外销瓷器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及铜板等。
下步计划
船体打捞完成可能要几年后
据考古人员勘测,初步判断“南澳Ⅰ号”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 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
关于“南澳Ⅰ号”船体打捞问题,崔勇表示,本次“南澳Ⅰ号”水下考古不包括船体打捞,船体打捞的任务留待下次。目前他们已将船体打捞设想呈报国家文物局,一是用沉箱整体罩住打捞;二是将船体分拆打捞;三是将船体用特种胶水粘牢后托出水面。具体采取哪种方案,将据具体情况而定。至于要等到何时才能最后完成船体打捞,可能还要等几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