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仪式感消失道德没寄托 破坏或将更严重

2010-10-20 09:2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不论中外,官方还是民间,仪式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共同活动。一个人的一生,生日、节日,婚丧嫁娶等,都需要通过仪式来体现和完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仪式越来越缺少认同感,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意思,生日节日无非就是大吃一顿,婚丧嫁娶草草了事。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表示:“仪式感的消失,让整个群体的精神世界彻底地无法安顿,道德没有了寄托,最终造就的是一大批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而这种对于仪式感的破坏,可能还将继续严重下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1人(其中“80后”占48.9%,“70后”占37.0%)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15.9%的人则认为“没有淡漠”,9.8%的人觉得“不好说”。另外,61.5%的人将缺乏仪式感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
 
失了精神,仪式难留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无不体现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觉得过年过节没有意思,李河说:“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这些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李河说:“仪式,是一个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活动形态。人类学上对于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很多识别的标志,仪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从外部来说,仪式有三个特征,其一,它是群体性的。其二,它一定体现群体的文化特征。其三,它是识别群体差异的标志。从内部来说,仪式也是群体中自我认同的标志,你认同了这些仪式,也就说明你融入了这个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仪式的内容,特别是儒家文化,仪式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李河说:“儒家的仪式非常完备,大到祭拜天地祖宗,婚丧嫁娶,小到生日节日,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儒家思想中有很多义理学说,有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儒家文化,就是从儒家的诸多仪式中开始。所以说,最重要的仪式,一定都是精神性的。人类的生活,有两个重要的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超越物质的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W·本杰明曾经说过,仪式和文化,第一代表着群体中的认同,第二代表着整个群体的超越性信念。”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