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仪式感消失道德没寄托 破坏或将更严重(2)

2010-10-20 09:2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世界不应缺失另一半 仪式感代表着一个群体,乃至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此,李河说:我们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历史、
世界不应缺失另一半
 
仪式感代表着一个群体,乃至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此,李河说:“我们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历史、有未来,我们的来处是清楚的,我们的去处也是清晰的,我们不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会偶然离开。我们的生活不是独立的,这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仪式,正是建立这种群体认同的途径。”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逐渐失去了精神世界?李河说:“超越性的世界是人的一部分,但在现代性来临之后,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去魅,也就是不再相信超越性的世界。去魅固然有其作用,但是它更使得人们没有了来处去处,变得无所顾忌。就我们来说,这些年来,物质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精神上却一直在破坏,我们烧掉了家谱,没有了来处,丧葬越来越不郑重,没有了去处,我们成了孤儿,孤单地存在,孤单地离开。就比如说墓地,这是一个人的归宿,现代人不相信归宿,觉得人死了,一切回归大自然,实际上不尽然。前不久我在国外还看了很多墓地,有名人的,也有城市里普通人的墓地。站在那里,你就会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一个人死去,并非一切都消失了,他还留下了他的精神,还会给人们感悟和记忆,我们凭吊古人,不但能够体味历史的沧桑,也能够接收到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精神的价值。”
 
精神世界同样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倘若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失去它,那么他们的世界也就缺了一半。
 
无法皈依的道德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仪式感的消失,就导致精神世界彻底的无法皈依。李河说:“所以过节就变成了纯粹的吃,而完全失去了原本精神安顿的意义。现代性的去魅,其实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构,使得我们逐渐失去了超越性的世界。当人们拥有超越性的世界,人就有了责任,有了敬畏,有了准则。倘若一个群体,把这种群体认同,把超越性的信念都瓦解了,没有历史意识,没有信念,没有敬畏,仪式变得毫无意义,其结果就是造就了无数完全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这种局面,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前不久还有学者雇凶伤人的新闻,杀人犯穷凶极恶,贪污犯穷奢极欲,整个群体,就剩下穷极二字。为什么?因为人没有了敬畏,大家都不相信生前身后,不相信举头三尺,行事就没有了任何顾忌,道德也就无法安顿。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证明这一点,大学教授都会抄袭,还有什么道德能够约束人呢?道德落不下去,最终只是空话一句。仪式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大家都讨论赚多少钱就好了,还讨论什么仪式啊。”
 
仪式是群体中精神认同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群体认同则正是群体之所以维系的前提,李河说:“我们常常说犹太人,为什么他们干什么都那么行?因为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有精神追求的。犹太人几千年没有国界,在全世界流浪,靠的就是精神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互相扶助,最终造就一个个奇迹,也让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
 
破坏容易建时难
 
仪式感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它的重建,也并非一日之功。实际上,不用说重建,直到现在,仪式感仍旧在被不断地破坏,物质主义人就盛行不衰。李河认为,这种破坏仍将继续下去。
 
李河说:“人类生活中,除了法律就是习俗,习俗是人间的自然法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它已经逐渐消失了。不说100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破坏,不论是体制上的破坏,还是社会环境对它的破坏,都将持续下去。比如说大学,大学是构建精神的家园,但是我们的大学哪里还能看到精神家园的影子。整个社会共同体,现在要依靠钱来维持最低的相聚性。如果连钱都没了,其结果就只能是风流云散,各奔东西。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很穷,但是逢年过节仍旧一家团聚,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这种团聚就只有花钱吃饭,倘若都很穷,还会相聚么?不会。”
 
破坏容易,恢复却难。李河说:“要恢复仪式感,就要恢复精神生活,恢复精神的自然发展。但在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精神世界,这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