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民俗文化不能丢了自己的核心

2010-11-03 10:09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任子鹏
民俗只剩下节日,能算是真正热起来了吗?高巍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传统节日是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西方的万圣节刚刚过去,西方鬼节在媒体和商家的热捧下过得有声有色。而熟悉中国民俗的人们不免会联想起中国鬼节——中元节的落寞。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就是其中之一。
 
高巍对于中元节这个民俗节日钟爱有加,他曾在讲座中含着泪讲中元节的文化,台下的观众也含着泪倾听。在他看来,中元节是一个饱含民间情感的节日,虽然政府对其中部分民俗活动并不提倡,但它依然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中元节文化的核心是追思祖先,农耕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断循环,人也是如此,中元节文化实际上在表达一种果实对种子的感恩。同时,秋天来到,天气凉爽,给在河边进行民俗活动带来了良好的天时。一盏盏为祖先指引回家路的河灯,犹如天上的星斗映在水面,展现出一种中国的浪漫。”
 
民俗只剩节日,民俗文化算热起来了吗?
 
近来,人们认为民俗文化热起来了,可如果留意一下大部分媒体对民俗方面的报道似乎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到了几个重大的民俗节日,媒体会一窝蜂似的扎堆报道。而平时,则对这一方面不闻不问。民俗只剩下节日,能算是真正热起来了吗?高巍认为这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传统节日是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高巍的观察,百姓对于民俗文化是关注的,“尤其是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后,大家希望了解在这些日子可以做什么,有什么活动可以参与。”高巍说。可是对目前的一些民俗活动高巍却不敢恭维。
 
“千篇一律。”这就是高巍对当今许多民俗活动所下的断语。“就拿中秋节来说吧,电视台搞了大型的文艺活动,可我却看不明白。你说他是体现团圆了?是庆丰收了?我看不出他这个活动和中秋有什么关系。”高巍并不反对在民俗活动中运用新的形式,可任何创新也不该偏离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本质。
 
今年中秋,网上出现了全套月饼制作工具的出售,超市里开始卖冰皮月饼粉,高巍认为这才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百姓对于民俗文化的渴望不是被动的观看,而是主动地参与。当一家人一起忙着做月饼的时候,中秋节的文化核心——团圆、亲情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民俗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高巍认为那就是生活。纵观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处在一年中关键的时间点上,这些节日的习俗实际是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季节做好准备。“以端午节为例吧,现在我们老强调纪念屈原,强调爱国主义,可那并不是端午节文化的核心。到了端午,气温升高,夏季来临,像搞卫生、用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王字驱邪避虫这样的民俗活动都是让人为迎接夏季做好准备。”
 
很多传统节日的核心文化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歪曲,这是让高巍痛心的事情。他以重阳节为例,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高巍对此十分赞同,但他也认为这无意间将重阳节原本丰富的内涵单一化了。“古人有伤春悲秋的情绪,重阳节通过登高等丰富的活动让人们看到希望和快乐,用一种愉快的心情面对秋天。”
 
民俗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高雅文化是阳春白雪,民俗文化是下里巴人,这是个普遍的看法。但高巍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今人们对民俗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偏颇与无知。“民俗是祖祖辈辈智慧的沉淀,这种智慧不仅是生活的经验,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东西。如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现在很多媒体在关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问题。我看了一个统计,说在影响幸福的因素里,财富只占5%,亲情占到45%。中国传统节日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实际上民俗是在制造幸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