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共奏文化发展繁荣曲

2011-03-11 09:55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良英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关系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关系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文化建设被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引起文化战线驻鄂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

 

  文化体制改革不可回避

 

  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国有专业院团每年演出的总场次,全国人均一年只能看0.34场戏。“这说明现在文化提供的服务,从数量来讲与老百姓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怎么办?我觉得调动社会办文化很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调研员杨俊说。“全国有一万多家民营艺术团体。这些团搞好了,演出数量将比国有院团还多。”杨俊说。她认为,对民营团体的扶持,要与国有院团一视同仁。

 

  在基层干了20多年的杨俊坦言,在面向市场方面,民营团体比国有院团更有活力。她说,长期以来,国有院团对政府形成了一种惯性依赖,很多并没有真正放下架子,走到广大基层群众中去。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杨俊说:“实现这个目标,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杨俊认为,今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国有院团要逐步脱离政府的怀抱,面向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尽管这对每个演员和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巨大考验,但必须勇敢去面对。因为国有院团的生命力和话语权,应该来自市场的认可,而不是政府的扶持。

 

  杨俊同时指出,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循序渐进,而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团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避免今后留下隐患。”

 

  她强调,国有院团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关键是人的问题,比如老员工的身份、社保、医保,离退休干部的待遇等,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改革才可能顺利进行。

 

  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创作

 

  为什么我们对多年前小学课本的篇目至今能琅琅上口?为什么人们对《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经典剧目仍念念不忘?“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原创性。”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说。“正如科技需要创新,文艺需要创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最根本的要靠创作。”彭志敏强调,培育和壮大创作团体,进一步提升整个队伍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容。创作是文艺的源泉,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重要地位。”彭志敏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有大量优秀的原创文艺作品。创作者的奉献热忱需要倍加呵护,原创者的创造活力应该得到有效激励。”

 

  彭志敏同时认为,创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因为随着社会多元化,人们关注的范围更加广泛。“面对多元化的需求,文艺创作的难度会加大,我们一定要敢于超越和跨越。”“必须重视创作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三峡画院院长汪国新也深有体会。2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戳力耕耘,先后创作出驰名海内外的《华夏英杰百图》、《三国》、《水浒》长卷、《关公》、《孔子》系列、《长江万里风情图》等史诗性的文化巨制,出版各种专著70余部,总计1700余万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