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新说,搞创作首先需要创作者抛弃浮躁,静下心来,沉到专业中去。他介绍,多年来,自己除了参加一些文艺类活动外,其他商业活动一概谢绝,甚至至今连手机都没有。“除此之外,政府要为创作者创造好的环境。”汪国新强调。他说,近年来各地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是对文化艺术创作本体的直接投入仍然很低,亟待改变。
优秀传统文化期待发扬光大
“提起流行音乐‘四大天王’,提起美国大片,可能是知之者多,尽管票价很高,还是观之者众。但提起戏曲名家,提起‘生旦净丑’,许多人一脸茫然。”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谈起自己的老本行十分感慨。
他说,京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随着文化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京剧事业遭遇寒流,前景令人担忧。
朱世慧认为,弘扬京剧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各院团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扶持。院团要突出抓演出经营,同时大力培养人才。政府则需要制定政策,规范演出市场,同时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朱世慧介绍,省京剧院为了打开市场,采取了降低票价、送戏进校园进社区、大篷车到村头等多种办法。实践证明效果极佳,不仅巩固稳定了老观众,也培育吸引了新观众。近年来,剧院还采取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等系列措施,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但演出市场就全国而言,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朱世慧说。他建议由中宣部、文化部牵头,首先在北京成立专营京剧演出的总公司,每年定期举办各京剧院团演出事宜专题会、新闻发布会、合议国内外演出计划。“如能在全国部分重要城市也相应成立分公司,那就形成了一个链条,如此良性循环定能繁荣京剧演出市场,并收到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汪国新则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力度。“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让国人知晓,更要积极走向世界。”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竞争,最后都是文化的竞争,都是文化的较量。外国人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要从文化入手,他们喜欢中国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
汪国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血脉不能断,不能变,更不能转基因。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青少年开始。同时,国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还存在很多误解和曲解,我们有责任将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