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保护之殇:文物保护让位于经济利益(2)
2011-04-21 14:24
来源:news.time-weekly.com 作者:黎广
在明清时期,大吉片的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 因此,在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王越的眼中,大吉片是北京城市格局从里坊制
在明清时期,“大吉片”的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
因此,在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王越的眼中,“大吉片”是北京城市格局从“里坊制”走向“坊巷制”的代表。而在“大吉片”中,目前名气最大的也就是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
然而,经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后得知,所谓的梁启超故居,实际上是梁启超在1890年、1895年两次赴京会试时在北京居住过的新会会馆。据资料记载,1890年,18岁的梁启超在父亲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的举人会试,住在广东新会会馆,1894年春,梁启超与李惠仙一起回到北京,再次寓居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中院的三间北房,并取名“饮冰室”。在这里,梁启超写下了1.8万字的《上皇帝书》并参加“百日维新”。
据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刘征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最初的“饮冰室”实际上确实在新会会馆,“后来梁启超移居天津,仍沿用这个名字,一来出于对这一名字的喜爱,二来也是表达了对新会会馆的深厚感情。”
然而这一会馆目前属于区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与其在同一条胡同的龙绵会馆,其命运也与新会会馆相似。
4月18日下午,正在龙绵会馆做记录的刘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龙绵会馆是当年四川龙安府(今平武)和绵州(今绵阳)人合办的会馆。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十五日,安县人、詹事府右赞善李岷琛(字少东,后累官至湖北布政使、湖广总督)集龙安、绵州两地在京官员的1900两银子,购买了黄家所有的粉房琉璃街北头路西门牌第十一号的房屋,开启了会馆的历史。
五年后,众人公推龙、绵在京官员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时任内阁中书的绵竹人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管理会馆。此时,正值“公车上书”期间,1898年9月21日,杨锐和其他五人因“戊戌政变”牺牲在菜市口。
然而,龙绵会馆的大门旁也被白油漆刷上了刺眼的“拆”字。“事实上,龙绵会馆里里外外已被拆得十分惨烈,此地已并非原状。”曾一智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多日走访发现,难逃拆迁命运的,几乎囊括了大吉片地区所有的会馆和故居(康有为故居除外),其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的泾县会馆(已拆除)、清代国宾馆华严庵(会同四译馆)(已拆除后异地复建),以及曾国藩、刘连荣、白云鹏、高庆奎等人的故居和宅邸。
那些各地士人来京会考、述职、活动的场所,那些见证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老建筑们,消失在工人们的大铁锤下,化作烟雾与碎石。
文物保护乱象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大吉片”会馆区“保”“拆”之争,一直没有停息。
2005年1月,国务院实际上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其中规定:“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停止大拆大建”。
但是,新会会馆以西,金中都故城之内,在文物的“废墟”中拔地而起的“中信城”,自2008年底一期开盘以来,房价已从每平方米16800元升至4万元,据仍然留守在“大吉片”的老人们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现在的情况是,“房价已经达到了五六万元/平米,并且拿号还要先交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