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疆段:跨越时空的文明通道(2)
2011-07-08 10:29
4 次前往西域,所撰写的《西域考古图记》等成为新疆考古学里程碑性的著作。 与斯坦因等人的探险式考古不同, 1927 年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成为西
4次前往西域,所撰写的《西域考古图记》等成为新疆考古学里程碑性的著作。
与斯坦因等人的探险式考古不同,1927年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成为西北考察史上的一段佳话。1949年之后,新疆丝绸之路的考古与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设有考古工作队,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与和田策勒县达玛沟等地,考古新发现展现和印证了新疆文明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丝绸之路考古是考古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多位学者撰写了专著,其中涉及新疆的部分无不给予浓墨重彩。在联合“申遗”中,中国首批共申报了48处遗产地。其中,新疆拥有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故城、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等12处,占国内丝绸之路“申遗”遗产地总量的1/4。
丝路上的守望者
在丝绸之路新疆段上的遗产地,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在寂寞中守望、保护着世人珍视的西域文物。
记者来到位于吐鲁番地区的柏孜克里克石窟,这里同样号称“千佛洞”。一位维吾尔族小学女教师正带领各族学生参观,在石窟外向学生们介绍洞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历史上,伊斯兰教信徒出于信仰原因,对境内的佛教遗址不够重视甚至加以破坏,而今他们能够以珍惜共同文物遗产的心态去欣赏和保护这些文物遗存。
斯坦因曾经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这样记述这里的情况:“这里很广阔的一连串倒塌了的寺院一部分是凿石而成,墙上都绘有壁画,为回鹘时代遗物,画的是佛家故事和崇拜,种类风格极为复杂。就丰富和美术方面而言,吐鲁番盆地中任何同样的遗址都比不上,而同敦煌千佛洞丰富的古画可以抗衡。”他还记载了1906年德国人格伦威德尔在此研究壁画并且“选了许多好壁画拆下来运回柏林”的情况。“勒柯克教授也曾弄回过一些,很好地保存在那里。”他还记述自己“用有系统的方法搬走”壁画,认为这是最好的保存方法。他所拆下来的壁画达100多箱,被运往印度的博物馆。
目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有4个石窟向游客开放,担任维护、管理工作的大多是维吾尔族人。记者在石窟中看到了被外国探险家揭走、窃取了壁画之后所留下的遗迹——光秃秃的墙壁上留下了“伤痕”。这些石窟作为劫后残存仍然具有艺术与考古价值,比如一处洞窟壁画中刻画了各国王子因佛涅槃而举哀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