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花儿":从"乐民"小调到"惠民"艺术 借力品

2011-07-15 14: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大千
“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我花儿是万难。”

 
“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我花儿是万难。”
 
入夏以来,青海省相继举办了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等活动,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原生态民歌“花儿”在高原上的村落里时时唱响,各地歌手纷纷参加,许多观众为之痴迷。
 
然而,植根于原生态农牧生活,以表达爱情为主题的“花儿”在强调通俗、流行的现代生活中怎样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使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采访发现,青海省正在打造“花儿”品牌,努力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更大“舞台”。
 
从“乐民”小调 到“惠民”艺术
 
711,已是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最后一天,西宁市凤凰山上的人气依然不减,台上歌手激情献唱,台下观众兴致盎然。西宁市民李淑芳几天来已连续观赏了5场演出:“家住市区,平时很少听到。我们老青海人就好这一口儿,这歌词都唱到心里去了。”
 
起源于青海的“花儿”,由西北地区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群众共同传唱,是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已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歌手刘永梅告诉记者,她喜欢“花儿”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自15岁开始学唱“花儿”到现在已经有20年时间。2004年,在文化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她和自己的徒弟办起了“花儿”茶社,“不仅过了演唱的瘾,每场演出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花儿’爱好者还有了交流学习的地方,我特别满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