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民俗学者:热爱生活能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2010-02-10 08:55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霍晓蕙
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好的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 有人叹:“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好的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 有人叹:“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有人惑:“春节我为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盼望回家啊?”很多人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春节回家也已非外地人的唯一选择。我们的春节怎么啦?
 
春节的脚步渐渐走近,本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李万鹏、张士闪两位民俗学教授。一位73岁,一位45岁,两代民俗学者围绕春节打开了话匣子……渐渐淡漠的“瑞雪兆丰年”
 
哪个孩子不盼过年?在孩子的心目中,春节无疑是最神圣隆重又最自由自在的日子。两位民俗学者回忆儿时过年情景兴高采烈,对于现在越来越淡的年味,他们认为应该挖掘一下中国传统年节的文化内核,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年节的不同需求。
 
张士闪:在我对童年的记忆中,过年走亲戚是特别愉快的事儿。我家在山区农村,走姥娘家要翻过三座山,那时候的冬天常下大雪,路途遥远,大人小孩都是步行,山路上不免要滑倒,但还是兴致勃勃。走亲戚的一方很早就起身赶路,迎亲戚的老早就跑到村头瞭望接人,一遍又一遍地去。终于在漫天大雪中,大老远地看见亲戚来了,胳膊上挎的包袱颜色很是鲜亮。对亲人的那种期待,见面时的那份亲切,现在是很难体验到的。
 
李万鹏:传统年节与气候变化的联系特别密切。雪是年节非常重要的体现,“瑞雪兆丰年”嘛。从小习惯了在雪景中过年的人,不下雪就觉得像没过年一样。在呵气成雾的冷天,踏着雪去拜年走亲戚,在心理上是一种享受,值得人们去玩味。再加上丰富的年俗,春节就成为人们对于平时积聚的情感的一次集中释放。
 
张士闪:过去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电视和网络,大人小孩在一块儿聊天、接触的时间较多,相互之间就格外热络。现在很多家里都有电脑,小孩一进亲戚家门,肯定跑到电脑那里去了。但如果现在十几岁的孩子普遍感到过年没意思,那就需要我们自警自省,是不是我们的年俗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李万鹏:我觉得现在应该挖掘一下中国传统年节的文化核心,即其中的内核到底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年节的不同需求。逃的不是年,是寂寞
 
年味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一些人不去创造,跟人家要年味,跟社会要年味,这怎么可能呢?
 
回家过年本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的团聚、父母的期盼,也是人际的沟通、乡情的重温。现在,社会上有些不愿回家过年的人,称为“恐归族”,人数不见得多,社会影响却不小。
 
李万鹏:我赞成还是要回家过年。春节不能去搞旅游,如果在过年期间旅游成风,就等于把春节降格为一般的节假日,像星期六、星期天一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