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春晚何成鸡肋?陕西民俗学会会长:爱愈深痛愈

2010-02-11 17:55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杨立
吃年夜饭、看央视春节文艺晚会,多年来已成为中国百姓过春节的民俗风尚,但对央视春晚表演模式的古板守旧,主持人、演员缺乏新人,看烦了的老面孔,网民和观众多有异议。

吃年夜饭、看央视春节文艺晚会,多年来已成为中国百姓过春节的民俗风尚,但对央视春晚表演模式的古板守旧,主持人、演员缺乏新人,看烦了的老面孔,网民和观众多有异议。
 
近日,新浪网举办的2010年央视春晚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2月9日,有66857人参加此次调查活动,其中一定看春晚的人数50326人,占参与者总人数的75.3%。看心情而定的12728人,占总数的19.0%。坚决不看的3795人,占总数的5.7%。该调查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除夕夜不再看或不打算看春节文艺晚会,以别的方式过大年迎新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春晚观众的流失?今年过年你还看春晚吗?随着虎年除夕的到来,这已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各方观点
 
春晚老矣 辉煌不再
 
冷梦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省政协委员
 
我看春节文艺晚会是从1984年家里有了电视机后开始的,那会看春晚给人的感觉比吃年夜还重要。当时晚会编导和创作者编创的节目大多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内容。短短几年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包括相声《虎口遐想》、《五官争功》;小品《主角与配角》、《产房门前》;歌曲《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难忘今宵》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好作品,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那会的艺术家心比较沉静,一心想着艺术想着观众,不像现在想的就是出名获利。他们所创作的相声、小品、歌曲确实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每年除夕夜,大家在家里坚守着不串门不放炮仗,在外边风里雨里往家赶,图的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一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
 
我看春晚已经看了二十几年了,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最近几年春晚渐渐远离观众。有人认为这是春晚十几张老面孔以及节目形式的陈旧所致,但我不这样认为,这绝不是新老面孔的问题,可以说是晚会整个艺术创作和群众感情脱离衔接不上,缺乏心灵深处的沟通交流所致。这里边既有表演者的功利心——那就是参加春晚后形成的知名度,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主办者想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结果反遭人埋怨。春晚要上新台阶,关键要有精品意识,至少要有几个像样的作品。
 
有人说,人们远离春晚是因为受网络和地方台的影响,而我不这样认为,网络对春晚的冲击力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厉害,因为春晚发展至今日,已成为百姓过春节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起码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用宽容之心看春晚
 
韩鲁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过春节看春晚是中国人除夕夜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大餐,因为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使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春晚还要办下去,假如没有春晚,除夕晚上我们干什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