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周,任何人都会听到新年迫近的脚步声,任何人都会为此而心动,大家都为准备新年愉快地忙碌着,在忙碌中体验着愉快。
事有凑巧,今年大年初一正赶上西洋的情人节,有人问我有什么看法。我以为,把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拿来进行比较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它们都是各自民族情感的充分表达,是不能分出上下高低的。
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体系像一首完美的乐章,它的组成严整而和谐,是一个经我们民族先人祖祖辈辈设计得井井有条的系统:清明是春夏交替的关节:端午在仲夏之月,阳气盛极,阴气萌生;中秋则是一个丰收的黄金节;而过年正好在冬春之交,是两个时间周期交替的最重要关节。这样的设置,难道不真的像是一首完美和谐的乐章吗?
在节日里,我们不仅积蓄着内在的精神力量,调整着心态,期盼着未来,而且还会和家庭、和社会协调着关系,友善相待、携手奋进,更不要说我们还通过节日,与自然相亲善、相协调,在节日中我们把自己、把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家庭、同社会、同自然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该是多么宏阔而深邃的设计啊!
有些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往往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基础和核心而设置的。情人节最初是为纪念神甫圣瓦连丁而设立。这位神甫不顾朝廷的禁令,在教堂替有情人主持婚礼。今天我们的年轻人关注情人节,是因为可以找到一个由头,去和自己的朋友或心爱的人相会交谈、表达情感。这当然无可厚非。当此时刻,在我看来,把已经化为中国魂的一部分、既显示我们民族情感也标志我们文化身份的大年初一同外来的情人节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
在我们节日的大系统中,年俗本身又成为一个独立的严整体系。俗话说“进了腊月便是年”:喝腊八粥的习俗在相当多的地方仍然很好地传承着,它奏响了迎接新年的第一声。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上班族,人们已不能再像农耕社会那样按照自己意愿安排时间。即使在农村,生活节奏也变得比过去疾速,同样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慢条斯理地“忙年”了。可是,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周,任何人都会听到新年迫近的脚步声,任何人都会为此而心动,大家都为准备新年愉快地忙碌着,在忙碌中体验着愉快。
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作为过年的重要功能之一依然存在,人们无论离家多远、身居何处,总要千方百计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
过去,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如今很多人家里,已经不再供灶王了。这一习俗渐渐淡出了多数人的生活,但是在人们的观念里,祭灶还被当作意味深长的历史记忆保存着,有的人还会买上几块灶糖尝尝鲜,以满足那种怀旧的情感。写对联,蒸馒头、杀猪,杀鸡,糊墙,糊棚,理发、洗浴以及做新衣等诸多忙年的事项,都不再需要排进我们的日程表了,然而,我们却要为另外一些新事操心:买贺年片,写新年贺词,发给亲朋好友。家里还不免要准备些糖果,选购一些送给亲友的拜年礼物,甚至还要添些新衣服、新器皿、新家具,等等等等。
有几件事要比平时做得更加仔细和特别认真,那就是整理和美化居家环境,准备新年食品,换言之,依然还是要以一个新的人、新的家、新的心情,来迎接新的时间周期的到来。过年的这一本质性内核依然存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作为过年的重要功能之一依然存在。所以人们无论离家多远、身居何处,总要千方百计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