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国人春节情结难改 改变的只是方式形态

2010-02-25 09: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田齐
与其它节日不同,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春节中的团圆、祥和、等主题,全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

  “虽然某些传统的过年形式正在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心理的‘年’从未减少,每年春节期间两三亿人的大迁移便是证明。”23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这样谈及自己对春节的思考。

 

冯骥才的“春节情结”

  在位于天津大学的工作室坐定,冯骥才先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过年经历。年前的主要任务是给母亲置办年货。母亲的年货主要有八样东西: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福字、春联、吊钱、剪纸,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母亲住在弟弟家,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便是给93岁的母亲拜年。”

 

  冯骥才说,与其它节日不同,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春节中的团圆、祥和、富裕、康宁、平安等主题,全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因此,回家过年,亲人相聚,脱旧穿新,祈安道福……春节中的每一事项,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改变的是传统的过年方式与形态,不变的是植根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春节情结’。”

 

  冯骥才指出,我们正处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过年”的必要性亦越来越少,传统的生活“年”一部分要转变成为文化“年”。

 

  冯骥才提议,把春节放在中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位。“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这个节日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有利于春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冯骥才说。

 

  冯骥才强调,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中华民族是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全球华人都是传承人。如果申遗成功,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