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清明时节话清明节的价值取向(3)

2011-04-02 10:47
来源:光敏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更值得我们彰显的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留一条路让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

 

  更值得我们彰显的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留一条路让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短短八句就三嘱“清明”,可以成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犹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端午本无“爱国”的内涵,只因与屈原挂上钩,而屈原按照现代的解读是爱国诗人,于是端午节也就有了爱国的含义。介子推之于清明节何尝不可如此?既然寒食节已经融入清明节,介子推就可与清明节直接挂钩,何况如上所述他的精神特质还正在“清明”。介子推之于清明节,不仅是旗帜和标志,而且代表了名实相副的“清明”精神。犹如端午节推重屈原一样,清明节也应大张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并对他的人格和精神作现代诠释。如果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这应成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生态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在春分后的十五日,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洁而明亮”,这应也是清明的含义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是农耕的重要时机,也是生态良好的清明。

 

  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古时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融入清明节后,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就等于过了上巳节,这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于是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便日益与上巳融合在一起了。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和插柳植树活动。

 

  民间传说插柳的缘起是为介子推母子招魂。古人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插柳”、“戴柳”可避疫驱邪,后来又发展出“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很自然的,清明插柳之风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很重视植树造林,把它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为纪念他,其忌日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其实,孙中山的意愿是将植树节放在清明节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么做的。按孙中山倡议,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即在清明节前后。定的时候清明尚无假日,所以放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从2008年起清明已有假日,很现成的可以把植树节、环保节落户在清明节,何乐而不为?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