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面对这种学习之道,我们应该注重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习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三个W:为何学(WHY)?学什么(WHAT)?怎样学(HOW)?
为何而学?这应该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但却常常困扰着古今的许许多多的学子们。为了做官乎?为了发财乎?为了娶美女乎?抑或为了国家乎?为了他人乎?为了父母乎?等等。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类情形:“为己”或“为人”。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意即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己,践行道德;而今学习的人,是为了卖弄学问,沽名钓誉,给别人看的。我认为真正把读书看做是“为己修身”或“装门面”之类的人,恐怕是极少数人。大多书的人读书学习都是要有“利”可图的:不是为“私利”就是为“公利”。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所倡导的是“仁学”“儒学”,君子修身看起来是“为己”,其实更是积极意义上的“为人”,为了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影响别人。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谋求社会利益。孔子倡导学做君子,以德立身,为社会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为学者应有的学习动机。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以前就已流行。当时能够读书学习的人为数不多。而读书人中,一旦弄个一官半职,便可脱胎换骨,便能高薪厚禄,光宗耀祖,富甲一方。在一般人看来,读书学习显然是个人改变命运、赢取私利的唯一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志士仁人们读书学习不再是狭隘地认为只是“为己”,还应该“为人”,开始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这也正是孔子所愿意看到的并所愿意力倡的学风。知识文化人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读书学习的目的理应是“为人”,为社会。现在我们一谈论学习的目的,似乎只能在“为己”和“为人”中做出选择,且对“为己”者大加鞭笞,我认为有点不合情理。人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既是一种权利,也是其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选择。读书为了做官,为了找份待遇好的工作,没什么不对,有了官位,有了待遇,发展的空间优化了,就可以更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了。鲁迅先生就说过: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学习的目的自然要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但如果一味为了金钱和地位,就有可能“变味”和“变质”。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为己”只能是凡夫俗子的普通追求,“为人”才是知识人的崇高目标。学习者的目标追求必须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己”不忘“为人”,“为人”高于“为己”。“学而为人”才是高贵人格和高尚精神的体现。
学什么?学习无非就是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如毛泽东所言,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但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学什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探究的话题。但有一点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要学习那些所需学习的东西。
孔子时代的学习,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教、六艺、六经”,“四教”的内容是“文”“行”“忠”“义”,“六艺”的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的内容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论语》中也有相关论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等等。孔子所开列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是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的,孔子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治国和执教的,既要注重品德教化,情感熏陶,也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孔子把“学会做人”“言行诚信”放在了教育最为重要的地位。
反观现时代之教育,在思想道德、知识和文化教育的许多方面要胜于孔子,但思维能力、行为规范、技能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近年来一直被诟病的《大学语文》课程,究竟学什么?重点在哪儿?似乎一直不甚明确,这从大学语文的教材改革可见一斑。最早是沿袭中学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体的读写模式,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后来盛行文学史线索的作品读写模式,实际上是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的作品选读课;现在经过新一轮改革,只是在选文上增加了类型,成了“文学+文化”读本,依然没有让语文回归本旨,即强化词语积累和写说训练。使得学生学了以后收益不大。目前在校的许多大学生亦是如此,除了听课和应对期末考试外,平时不知道该学点什么,哪些要重点学,哪些可以不学或少学。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必看的精读的有哪些,而哪些书又可以不看或少看。以至于三四年间要么浑浑噩噩,玩物丧志,要么看了一堆毫无意义的小说,虚度了光阴,浪费的精力。所以,就学习而言,明了目的并不难,难的是确定适合的有益的学习内容。在市场经济的竞技搏击中,在大学教育普及化、专业教育同质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应在富于提高竞争性的思维能力、说写能力和实用技能等能力学习上下苦功夫,为日后的职业需要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如何学?用适当的方法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