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老子的“道德观”

2011-08-22 06:32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孤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早于孔子出现的老子,在他的心里和哲学里,道和德,虽然首次合成了“道德”这个词,并有了《道德经》这本书,但实际上,它们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道”是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自然规律;“德”,是仁德,人间的道德礼义。
 
老子认为:“道”和“德”两者各有其意,却能相合相融。打个比喻,好比两个君子朋友,和而不同。《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从道得道,从德得德。
 
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道德观有明显差异。
 
老子先敬天道,后重仁德,认为符合无为天道的“德”才是大德,是真正的德,而违反天道之无为精神的“德”,是小德,甚至是假德。
 
而在重知识学问、守人间道德礼义的孔子那里,天道是没有的,人间只有“德”。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于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与天道规律无关,所以,他的道德就是凡间道德。孔子及其追随者的凡间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上面那一段引自老子《道德经》的话里说:品德高尚的人,不固守形式上的德不放,所以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德。高品德的人顺其自然去做事,从不去想为着什么去做。低品德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想着为了什么目的去做事。大仁爱的人有所作为,却不想达到什么个人目的。最重义的人有所行动,但却是想着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最重礼的人,老想着一切为了符合某种礼法,结果没有人理睬他,他只好扬起手臂,吆喝着让人们遵守它。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讲礼法。
 
我以前不太理解老子这段精彩的哲学思想,是生活让我渐渐领悟了它。做好事如果是出自内心,自然地去做,而且做了以后,不认为自己是做了多大的好事,那才叫道德。有的人做好事只是为了做好事,将它搞成了形式主义,就变成了“作秀”;更有甚者,做好事只是为了求取自己个人目的——“德”就变味了,走向了反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仁爱是发自内心的,和平友爱的,可以化解自私和仇恨。它高于“义”——为了义,有时可能伤害到自己或他人。而“礼”更多的是一种礼法,尊重社会上约定成熟的生活规则和秩序。实际上是,礼法盛行的时代,就是一个道德仁义败落的社会时代,比如法家盛行的战国时期,人心就十分混乱,许多人只羡慕成功者,却不辨他们的忠奸善恶。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草扎成、用来祭祀的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第十八章,他又进一步说:大道废了,才有仁义;智慧出现了,才有大伪;六亲不和了,才强调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倡导忠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