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伏羲氏画出八卦图案,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又经周公、孔子写下三百八十四卜辞后,《易经》就成了神奇莫测、包罗万象的鸿篇巨帙。常见有得道高士将《易经》、《佛经》、《圣经》放一起研究,引伸出无数生活的智慧与技巧。
大凡时代久远、含糊不清的东西,都会被好学不倦的后人悟出匪夷所思的结论,有六千年历史的《易经》当然不例外。对于《易经》,孔子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见仁见智,看个人的领悟。儒家将之看作修养治平的圣人之道,道家当然可将之看为阴阳相生、相剋之理,就连理智的生物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都声称从中找到了科学的灵感。
对于自己来说,看《易经》领会最深的还是它的根本—阴阳。女人为阴,男人为阳,无非是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男女生殖器这一图腾的崇拜。就象阴(月)阳(日)相配成为“易”字一样,男(阳)女(阴)相交形成了社会,而阴阳的相生、相剋之变化,就产生了无奇不有的人间万象。这就是所谓的“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产八卦,直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卜”,如此循环往复、阴阳变换,演绎人生之道。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无数的生活哲理,“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如此等等辩证法,对我们如何面对人生有莫大裨益。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必得安慰。”这是《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运用《易经》的辩证转换,可以得到同样的启示。遭遇天灾人祸的不幸是哀恸的,但未尝不是一种福。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太过顺利,极易使之缺乏刚强和磨练,经不起打击,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而恶劣的环境中,总会使人知道生活的艰难,痛定思痛、发愤图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得以打败吴王,胜利之后产生娇逸情绪,很快又消沉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曹雪芹如果不是最后穷困潦倒到举家食粥的惨境,估计也不会领悟生活、进行反思,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名著。
聪明的人善于变不利为有利,变坏为好。工作、生活中犯了错误,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关键看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吃一堑,长一智”,被人骗了,汲取教训,对将来的生活就是好事。发生了不幸,换个角度看看,也许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一个简单的事例,钱包被人抢了,是气愤、沮丧的,但是如果心里想到,抢钱包之人可能急需这笔钱生存或者救命,就算做个善事吧,你心里一定会开朗许多。你也许会说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但是即便生气到伤肺,钱包能找回来吗?“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既然得不到,何妨“阿Q”一番,来个心理安慰呢?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