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孔子的博爱思想:尊老爱幼

2009-05-10 07: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孔子强调做人要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直被大家所推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儒家文化崇尚不设置爱的限制范围的博爱,不管他信什么宗教,不管他是什么肤色,也不管他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对其怀有爱心。比如说,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尊老爱幼,只要是老年人都要给予尊敬,只要是幼儿都要给予特别的爱护,即像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的那句经典名言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有学者指出,孟子的这句话是发挥了孔子的博爱思想。

根据西汉的戴圣在《礼记•礼运》中的介绍,孔子对其博爱思想有更加具体的阐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家属于全民所有,应该选择有贤德和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使得国民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这样就能使得国民都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还能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中年人都能有工作做,孩子都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孤儿、无子女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当然,这些在孔子的年代,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者是一种期待的理想,在物质生产能力那么低下的年代,孔子这样的大同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孔子的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被任何统治者真正采纳。但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实现孔子当年所提出的理想世界,倒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现在有些国家的国民待遇早已远远超过孔子的大同世界上所描写的状态。

尽管如此,孔子在他的年代,还是能力尽所能地局部实现他的理想中可以实施的部分,比如,根据《论语》中关于孔子就有这样的介绍:“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10.13』,意思是说,与同乡饮酒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离席。

孔子除了尊敬老人之外,对残疾人等也非常体贴、关怀,《论语》中写道: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卫灵公15.42』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旁,孔子说:“那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那儿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那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盲人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盲人的方式。”

中国虽然在2500年前就产生了孔子这样关爱弱势人群的大思想家,可是今日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弱势人群,尤其是残疾人,更多的不是关爱,而是歧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马路上看见一个残疾人,母亲往往不是对着孩子说:“孩子,残疾人已经遭受了肉体上的不幸和痛苦,你要对残疾人多点关心、同情和帮助。”更多的是母亲为对孩子说:“孩子,你看到了吗?那个人就是因为不听妈妈的话才变成这样,你要是不听妈妈的话,有一天也可能会变成像这个人一样。”

可是在同一个地球的另外一些国家,父母们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是尊重、同情、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教育。父母们会带孩子去孤儿院、去养老院、去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地方去为他们做义工。有些家长和老师,甚至教育孩子收养那些残疾的宠物,以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中国,假设一个肌体上健全的人要与肌体上有残疾的人结婚,反对者往往是健全人最亲的亲人和最亲近的亲戚朋友。赞同者,往往是与健全人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旁观者。这种社会现状一天不改变,孔子的大同世界在中国就一天无法实现,假如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没有为改变这一现状而努力,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责任编辑:悠雅)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