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孟母三迁,是防微杜渐,看到了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春秋时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励,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岳飞母刺字励子“精忠报国”等等,均体现了不俗眼界与高尚德行。
点评:与重学崇文相比,历代母亲更注重对孩子品性的培养。她们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巧妙地输送到孩子心里。
行正品端身为范
《礼记》中说:“幼子常视勿诳。”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父母不要说谎。孟轲母正是这样严于律己,不打诳语。
有一次,小孟轲看到邻居家正在杀猪,便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非常后悔:“孩子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明明是在撒谎,真不该信口开河。”为了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孟母咬牙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从邻家买回猪肉,炖好给孟子吃,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
此外,陶侃母甘受贫困,退鱼劝子为官清廉;唐朝郑果母周济穷困亲友,教子自励,秦末王陵母视死如归教子坚持正义,东汉赵苞母以死励子保卫国家,均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点评:严于律己,重视以身作则,是中国母亲们教育子女的一剂良方。在古代社会,妇女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底层,形成了诸如吃苦耐劳、勤勉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慕名利等高尚情操。在中国母亲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子女教育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古今如何重母职
我国古代虽然讲究男尊女卑,却一直很重视母亲在教子中的作用。
西汉思想家贾谊《新书》中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可见对母亲的重视。
也是在西汉,经学家刘向写作《列女传》一书,专为各界知名妇女立传,其中就有《母仪篇》。所谓“母仪”,即母亲的榜样。该篇序言中说:“所取乎母仪者,为其守礼知义,端严善教,以为后世法者也。”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通晓道义,端庄严谨,善于教子,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从唐宋到明清时期,后人又陆续增写了《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每部都设有《母仪篇》,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百位教子有方的母亲的事迹。
现当代中国也非常重视母亲的作用。1931年至1948年,先后印行了欧阳溥存撰写的《母道》、绿萍的《母亲日记》、熊芷的《母亲学》、傅琴心的《母教》、张天麟的《中国母亲的书》等。母亲被视为子女教育主要的践行者。
1942年11月20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他说:“为着人类绵延、民族的繁荣,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我们极需尊重母职,提倡母职。”
195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说几句话》。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她要求母亲具备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给孩子做出榜样。
随着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极大提高,母亲,这个温良而智慧的形象,更是毫无疑问地成了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